第18版:民主政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5月20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代表之声)

《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20日   第 18 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如何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记者采访了几位全国人大代表。

  ——编  者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大足区委书记于会文: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去年,重庆市大足区首次实现所有国市控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2天,创历史新高。集中攻克玉滩水库水质不达标等老百姓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促进了经济发展进步。

  进入新发展阶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创新思路和举措。要进一步强化源头治理、整体治理和系统治理;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关键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同时,要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形成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大环保”格局,实现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的转变。

  应该切实扭住减排重点,在“控”上做文章,加强源头管控,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加快推进能源替代,从现在抓起,提前做好减排准备;在“调”上做文章,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在“改”上做文章,大力实施工艺改造、技术改造,推动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在“转”上做文章,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转变思想观念,转变生产方式,转变政府职能。             

  (本报记者  刘新吾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张掖市委书记杨维俊:

  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

  近年来,张掖市坚决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基础性、底线性任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活动的前置性条件。加强市、县区和乡镇基层环境监管队伍和能力建设,坚持县区月检查、市级行业主管部门双月巡查、台账化管理和常态化督查制度,确保旧问题不反弹、新问题不发生。

  不断提升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是基础,卫星遥感、生态监测等科技手段是保障,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是关键。应该完善以卫星遥感技术等为支撑的生态环保信息监控系统,实现对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环境状况监测的全覆盖。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完善工作实绩考核指标体系,加大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权重,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实施细则、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落实各级各部门工作职责,厘清相关部门监管责任和法律责任。              

  (本报记者  王锦涛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自贡市委书记范波: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自贡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肩负着中央赋予的加快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建设新时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示范城市的使命任务,必须更加坚定地突出生态保护与产业转型并重。我们将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加快走出转型升级新路。

  一要树牢系统观念,守护生态系统生命共同体。统筹把握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的内在机理和耦合关系,结合主体功能划分,全面推进生态评估,精准制定实施总体治理方案和分项行动计划,达到系统治理最佳效果。二要顺应自然规律,修复生态系统生命共同体。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持续抓好国土绿化、水土流失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严格落实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长效机制,重构生机盎然、生生不息的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三要加快绿色转型,涵养生态系统生命共同体。抓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建设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构建绿色发展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加快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本报记者  宋豪新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发改委主任谈绪祥: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绿色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能源和资源的节约利用、高效利用。北京已经连续14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节能任务,2020年全市万元GDP能耗降至0.21吨标准煤左右,能源利用效率全国省级地区最优。万元GDP水耗下降至11.25立方米,水资源利用效率全国领先。北京正以更少的能源、水、土地等资源消耗,支撑和推动经济更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是实现我国碳排放达峰的关键期,应该优化调整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例。以实施二氧化碳排放控制专项行动为抓手,严控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要紧盯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深挖节能减排潜力。存量建筑强化节能运行管理,推进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作。新建建筑全面推行绿色建筑,因地制宜推广超低能耗建筑。加大新能源车推广应用力度,推进大宗物资“公转铁”,鼓励市民绿色出行。

  (本报记者  贺  勇采访整理)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