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5月19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让博物馆提供更多文化滋养(人民时评)

王 珏 《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19日   第 05 版)

  文物的价值,不仅体现为历史的厚重、艺术的造诣,还凝结着文物创造、流传的经历,以及修复的过程、内涵的阐释,共同营造出“文物之美”的多重维度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全国各地开展了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一大批新展览、文化讲座、互动体验等线下活动与在线展览、网络直播等线上活动交相辉映,为人们带来多彩的文化体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博物馆是文物展示的地点,更是诠释文物价值和意义的场所。从《千里江山图》展出,到舞蹈《唐宫夜宴》演出;从《国家宝藏》等文博类节目的热播,到考古文创产品的流行,博物馆一次次进入大众视野,点燃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探讨在世界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博物馆应如何应对多重挑战,探索博物馆发展的新方向、新模式、新方案。

  在今年的活动中我们看到,博物馆正致力于和观众进行深层次、多角度良性互动。如举办博物馆日主题论坛,启动“博物馆5G新生活”“中国国宝大会”,等等。文物的价值,不仅体现为历史的厚重、艺术的造诣,还凝结着文物创造、流传的经历,以及修复的过程、内涵的阐释,共同营造出“文物之美”的多重维度。通过观看文物展示、掌握文物知识、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观众获得了更丰富的文化体验。正因如此,不少博物馆推出文物医院、文物修复室,向观众展示文物同时,也呈现文物修复保护的过程,让观众在欣赏文物的同时,也了解文物工作者的付出和努力。使观众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博物馆激发起社会公众持续的热情和兴趣,让更多人参与文物保护利用中。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正在逐渐突破静态展览展示,注重动态呈现文物保护和修复过程,更好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博物馆展览日益向纵深延伸,融合高科技元素,满足观众对博物馆的深层文化需求。这些展览不仅提供知识和艺术养分,还提供给观众古今融合的观展体验,探索艺术和技术结合的全新可能。比如,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推出的展览“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引入了增强现实技术,利用AR眼镜等穿戴设备,实现了展厅现场中虚拟与现实的交互展示,从而更深入介绍中国馆藏文物的科学认知方法与保护技术,全面展示国家馆藏文物保护修复的最新成果。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当前,博物馆正在成为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湖北省博物馆推出的“荆楚百年英杰”展览、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推出的“红旗漫卷——宁夏革命文物陈列”、江西省博物馆推出的“红色摇篮——江西革命史陈列”……各地博物馆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让人们在回望历史中珍惜美好生活、增强奋进动力。

  让文物活起来,融入社会时代发展,离不开对文物价值和意义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博物馆更好展示展览文物、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我们就能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文化滋养。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