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财经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5月1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花在改善民生上的资金,舍得花还要花得好(财经观)

曲哲涵 《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17日   第 18 版)

  随着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常态化,民生资金“直通车”将提速、扩围,对资金的管理使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监控好每一笔资金的来龙去脉,又要看看这些民生投入花得值不值

  

  近日,有两则关于民生领域财政资金的消息令人振奋。

  一则是4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进一步实施好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做出明确部署。把中央财政民生补助各项资金整体纳入直达范围,资金总量达2.8万亿元。着眼促进经济稳中加固,将直达资金作为冲抵部分阶段性政策“退坡”影响的重要措施之一,继续主要用于支持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让资金流向群众希望、企业期盼的方向和领域以及基层保工资保运转,集中更多财力加大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等基本民生的投入,支持农田水利建设。

  另一则是北京市财政局近日制定《关于开展民生政策绩效评价的工作方案》,拟于今年8月前,对城乡居民医保补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价格补贴等46项市级民生政策开展绩效评价,重点考察“十三五”期间民生资金投入情况、绩效目标实现程度以及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实际效果。

  去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2万亿元直达资金“一竿子插到底”惠企利民。今后,随着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常态化,民生资金“直通车”将提速、扩围,进一步提高民生政策落地时效,对资金的管理使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强化信息系统建设,监控好每一笔资金的来龙去脉,防止跑冒滴漏;另一方面,要做到“花钱必问效”,看这些民生投入花得值不值,是否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多年前笔者在东北基层采访,曾在某县城边上见过一座八九层楼高的“农民文化俱乐部”,说是农村文化工程的样板,可里里外外,没有农民兄弟的身影!类似这样的“面子工程”也许资金账目清楚、工程质量合格,但财政资金投入光有“绩”没有“效”,理当被问责。

  此次北京市财政局给民生政策“打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细化梳理每项政策包含的具体项目及保障标准,还要对比中央和兄弟省份相关政策保障标准,分析本市政策标准的合理性及存在差异的原因,提出完善民生领域投入机制相关建议,探索建立民生领域支出清单管理制度。即不仅要和自身绩效目标“对标”,还要和兄弟省份横向比较;不仅要“打分”,还要推动形成管理制度,这是对财政及相关管理部门治理能力的一次自我加压式“考核”,是完善财政管理制度的一次积极探索,其勇气可嘉,评价结果也值得期待。

  开展民生政策绩效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评价结果对评估民生政策的可持续性具有参考意义。民生改善没有终点,既要积极而为,也要实事求是,和发展阶段、人均GDP水平相适应、相匹配,有多大能力就办多大事。通过开展政策绩效评价,可以为“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提供政策依据,让民生资金用得更到位、更高效,保证民生政策绵绵发力、久久为功。

  开展民生政策评价并非易事。有些政策效果可感、可见、可量化,有些却难以用数据开展比对。比如,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投入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资金,产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衡量?放在多长政策周期内考量更科学?很难一概而论。在国际上,这也是个难题。但无论如何,财政部门迈出了可喜一步,随着相关数据的不断积累,评价指标体系的日益完善,评价机构的多元化、权威性不断增强,这项工作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提升管理部门治理效能,一定能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