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民主政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5月13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全国政协委员谈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议政建言)

本报记者 杨 昊 李昌禹 易舒冉 《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13日   第 18 版)

  图①:湖南省永州市道县清塘镇洪家宅村风光。
  蒋克青摄(人民视觉)
  图②:山东省青岛市东林工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赶制出口订单。
  王海滨摄(人民视觉)
  图③:吉利汽车贵阳制造基地内,工人正在进行焊装作业。
  尚宇杰摄(人民视觉)

  图④:江苏省如皋港,港口机械正在吊装物资。
  徐 慧摄(人民视觉)
  图⑤: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七都乡井心村风光。
  刘浩军摄(人民视觉)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壮大实体经济,都离不开制造业,要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继续下功夫。发展特色产业是地方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的一大实招,要结合自身条件和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实际困难,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十四五”时期,如何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引导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几位全国政协委员围绕这一话题提出了意见建议。

  ——编 者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自主创新壮大实体经济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委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这进一步阐明了制造业的重要地位,对加快我国制造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建议:

  保持战略定力,始终把发展制造业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现代化首先是工业的现代化,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加快制造业发展。要深刻认识制造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坚持不懈推进制造强国建设。

  把握方向和重点,不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制造业发展点多线长面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强化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目标引领、问题导向,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统筹推进重点任务落实,不断增强制造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着力强化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系化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实施制造业强链补链行动,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着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制造业发展动力和活力。充分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财税、金融、科技等体制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同时,经济全球化仍是大势所趋,要进一步提高制造业对外开放水平,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志列委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要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国立足自主创新、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工业互联网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将推动赋能实体经济、加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了解决制造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尽快提高我国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技术能力和生态掌控能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加快落地、见到实效,建议:

  在国家支持指导的工业互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中,引入专业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参与建设。对建设单位的行业背景、工业互联网建设相关经验和业绩,如标识解析、边缘智能、平台、工业大数据、安全等资质提出要求、进行限定。使工业互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具备企业迫切需要的全系统的产品及服务能力,最终实现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让企业的升级见到实效。

  在关键技术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加大对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支持。对承担着国家“核高基”、“工业互联网专项”或为破解“卡脖子”研发自主核心产品的民营高科技领军企业,在资金、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

  加速关键领域技术创新联合体组建。在工业互联网、5G、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核心领域组建政、产、学、研、用的技术开发联盟,瞄准各领域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重要设备进行攻关,加快产业生态链的建设和完善,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发展特色产业 强化人才支撑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委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地方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的一大实招。如何以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让产业成为地方的一张名片,是我近年来常思考的问题。结合多年的实践,建议:

  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灵活、敢闯的优势,提升创新能力,走品牌化发展道路。特色产业多是基于当地民众需求偏好发展出来的产业,有一定群众基础,同时也常伴有缺乏创新、消费人群偏老龄化且以地方消费为主的特点。因此,基于年轻消费群体的特点进行的创新就成为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要增强产品技术创新能力,走品牌化发展道路,对原有产业进行技术、产品、包装、口味、渠道等全方位的创新升级。因地制宜提高特色产品产量、质量和附加值,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特色产业新优势。

  在乡村振兴的新格局下发展特色产业,需要拓展和升级乡村人才培育模式。通过补贴和配套条件建设,吸引农业人才下乡并留住人才;实行“引企入教”改革,降低企业参与办学难度,推动新农民职业教育的学历化,吸引更多的年轻人选择“三农”专业;加强对农村致富带头人、家庭农场主的培育,引导涉农企业输出成熟的农业人才培养方法和产业管理经验,关注乡村人才梯队建设;增强投身乡村振兴人才的荣誉感,引导社会对“绿领”新农人的身份认同。

  河南绿色中原现代农业集团董事长宋丰强委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实际困难,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这给我们广大的民营企业家吃下了“定心丸”。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民营企业要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农业产业链条,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此建议:

  立足优势资源,打造一批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服,融合农文旅教,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继续支持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

  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企业更好发展。持续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果,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相关部门要解读好、运用好政策,让民营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为防止农户返贫,应培育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项目,将这些项目扶上马、送一程,筑牢农业产业根基,持续发挥产业效应。

  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有效助推特色产业发展。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要让本土人才和引进的技术人才充分感受到职业生涯的上升空间,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成就感、荣誉感,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身手。

  充分运用政策 助力民企发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委员:

  民营企业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建议:

  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清理与企业性质挂钩的行业准入、资质标准、产业补贴等规定和做法,实施公平统一的市场监管制度。进一步减轻民营企业税费负担,取消违规涉企收费。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财产,依法惩治侵犯民营企业投资者、管理者和从业人员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

  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民营企业深度融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发展大潮,推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大研发投入,补齐人才、技术短板,以加强技术创新塑造竞争新优势,培育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的创新型企业。

  促进民营企业规范健康发展。引导民营企业聚焦实业、做精主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推动民营企业诚信守法、合规经营,认真履行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职工权益保障等责任。鼓励民营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劳动用工、收入分配制度,实现质量、品牌、财务、营销等方面精细化管理。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贺强委员:

  2020年,国家充分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扶持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困难得到了有效缓解,大量民营企业抵御住了疫情的冲击,重新焕发生机。今年,随着经济进一步复苏,要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继续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引导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为此建议:

  保持政策的持续性、稳定性,不急转弯,持续对民营企业给予大力度的政策支持。今年宏观经济运行的压力较小,但微观层面还有许多民营企业并没有完全摆脱困难,需要进一步的政策支持。如果政策出现急转弯,刚刚出现的民营企业发展好转趋势可能发生逆转。因此需要持续稳定的政策把民营企业扶上马、送一程,切实保证民营企业走好走稳。

  努力使宏观政策穿透到民营企业,使民营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坚持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推动企业更加便利地获得贷款。财政资金、银行资金等应直达企业,浇花浇到花根上,才能使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未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逐步平稳,政策重心要逐渐实现转移,从给民营企业输血的政策逐步转移到增强企业造血功能和自身活力的政策上。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增强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服务意识,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金融生态。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