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绿色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5月13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生态论苑)

孙秀艳 《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13日   第 16 版)

  教育培养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新时代公民,家长与学校要为此创造更多条件,社会各界同样需要这样的意识

  

  “五一”假期,身边的朋友都忙着出游,不少家庭结伴奔向田野、乡村,春风里孩子们的笑脸特别有感染力。在这美好的季节,笔者期待有更多家庭走进自然,让孩子们在户外上一堂生动的自然教育课。

  去网个蜻蜓、捉个蚂蚱,甚至爬上树摘个桑葚榆钱,这是很多农村长大的我们这代人对童年的集体记忆。即便是成长在城市,也大多有观察小动物的经历:地面上搬食的蚂蚁队,雨后的蚯蚓和小蜗牛,谁不能说出一大串故事呢。应该说,在没有消费电子产品的那个时候,大自然是每个孩子的天然课堂。在春天感受“草色遥看近却无”,在秋日欣赏“霜叶红于二月花”,对自然的深厚感情也伴随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如今,孩子们或每天被繁重的课业学习囿在室内,或为各种电子产品中缤纷而丰富的内容所吸引,孩子们对自然的感知力与热爱程度明显下降。有些家长反映,高呼一声“下雪了,咱们出去玩吧”也难唤起孩子的热情。

  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森林中的最后一个孩子》一书中,用“大自然缺失症”一词描绘现代社会的孩子们——孩子们处在物质丰富的时代,与大自然的联系却越来越缺乏。很多医学专家认为,自然环境中活动的减少是幼儿肥胖、注意力紊乱、抑郁的重要原因。儿童心理神经学研究者则认为,在自然实景中多感官协作学习,是促进儿童大脑发育的重要手段。

  其实,对孩子们来说,爱自然应该是一种本能,开阔的自然天地对他们有天然的吸引力。触摸湿润的泥土,捡拾一片漂亮的花瓣,寻找不同形状的叶子,都会令他们眼界大开;如果有机会与小动物亲密接触,孩子们收获的快乐更是无穷。

  培养孩子热爱自然也是社会的需要。从国际视角看,气候变化的挑战让全球倍感压力,新一代可能面对更多极端天气和灾害的困扰。只有更多了解自然,顺应自然,才能遏制地球“发烧”的进程,更好地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

  我们正在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大力倡导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必由之路。孩子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理念、行为习惯如何,不仅能够深刻影响家庭,更重要的是决定着未来社会的走向。教育培养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新一代公民,是时代的需要。因此,不仅家长与学校要创造更多条件让孩子们亲近自然,培养他们对自然的情感、保护的热情,社会各界同样需要这样的意识。

  令人欣慰的是,各地生态建设的脚步正在加快,一大批湿地公园、郊野公园、森林公园已初见规模,成为休闲的好去处,也给小朋友们提供了亲近自然的空间。但这些公共绿色空间大多还缺乏孩子自然教育的针对性设计,这一点我们必须补足。

  其实,在公共绿色空间给孩子们留出天地并不难,一块小小的场地,更多动植物介绍的标牌指引,一些适合孩子心理的活动等等,稍用心思,孩子们就能在其中获得知识与快乐。

  书包的重量不代表成长的速度,时光正好,让孩子亲身探寻千朵万朵压枝低的繁花,或聆听黄鹂鸣翠柳的动人声响,不也是我们成年人的幸福与快乐吗?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