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河北篇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5月08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奋力开新局 发展路正宽

《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08日   第 06 版)

  图①:张北县德胜村村民收获果实。
  图②:雄安新区的建设者在紧张作业。
  图③:塞罕坝林场俯瞰。
  资料图片

  “未来之城”,建设有序推进

  本报记者  张志锋

  “我在项目工地干活,建筑工人每天都在加班加点。”雄安新区安新县大王镇向村村民向会良,在容东安置房项目工地打工。

  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区宣布设立。从那天起,向会良和乡亲们开始想象这座“未来之城”的样子。2019年春,新区开始转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向会良发现新区“工地多了,塔吊多了,建筑工人多了”。后来,他到容东安置房项目工地打工,“能参与新区建设很自豪,就盼着早日搬进新房呢!”

  容东片区是雄安新区开发建设的先行区,规划建设982栋单体建筑。这里最多时矗立着700多台塔吊,“新区到处是忙碌的建设工地”。截至4月中旬,容东安置房842栋住宅的装饰装修进入收尾阶段,计划6月交付。

  雄安新区建设进展振奋人心。2020年底,新区第一个大型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京雄城际铁路和雄安站开通运营。郊野公园计划2021年6月建成开园。新区第一批开工建设的永久性城市建筑——雄安商业服务中心会展中心,以及北京支持新区建设的三所学校等项目,均计划6月建成交付。

  眼下雄安新区120多个重大项目有序推进。“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雄安新区已从规划建设为主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时期。”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长,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国华说。

  

  智慧农场,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马  晨

  5月的滹沱河,生机盎然,北岸是河北省正定县塔元庄村。

  今年62岁的村民唐秀英正在塔元庄同福乡村振兴示范园的智慧农场打理蔬果,她告诉记者:“天气暖和了,来园区参观、研学的游客增多,村里每天热热闹闹。”唐秀英现在在示范园区打工,收入翻了近一倍。

  去年,塔元庄村与同福集团合作打造了乡村振兴示范区,包括智慧农场的立体无土栽培植物、鱼菜共生栽植等项目,吸引着八方游客。“产业需要升级,村企结合模式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一条新路子,可以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塔元庄村党支部书记尹计平说。

  1984年,塔元庄村便开始种起了大棚蔬菜、建起了养殖场。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塔元庄村考察,对塔元庄村提出了新要求:“你们要在全国提前进入小康,把农业做成产业化,养老做成市场化,旅游做成规范化。”

  2020年,塔元庄村扩大种植规模,引进全新品种,建起了24个樱桃大棚、13个草莓大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眼下,正值村里的智慧农业园区大棚采摘季,这里成了游客周末度假的好去处。2020年,塔元庄村接待游客6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达2000万元,村民年收入达3万元。

  通过发展特色旅游、特色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如今的塔元庄村变成了集参观、研学、体验、餐饮、休闲康养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村,村民日子越过越好了。

  

  贴心服务,承接产业转移

  本报记者  史自强

  近日,京哈高速公路香河北收费站,长达17米的快递厢式货车缓缓驶入紧邻收费站的韵达华北转运中心。仓库前,10余辆大货车一字排开,车上快递被卸下放上传输带,实现智能分拣。

  2019年,北京韵达快递总部开始搬迁至河北廊坊市香河县,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全部投产运营。目前,所有经由韵达投递至北京方向的快件,全部在香河分拣派送。“在北京韵达快递入驻前,原先场地归香河钢结构有限公司使用。香河动员已停产的钢结构有限公司搬迁至外地,整合土地资源,引进韵达项目。”香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崔磊说。

  项目落地过程中,香河经开区为韵达快递提供了全方位服务。每一个环节,园区项目服务部都跟踪服务、全程帮办,及时解决各类问题,确保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搬新家,获新生。“搬至香河后,一些曾经的发展受限因素顺利破解。公司整体揽收能力扩大了一倍多,实现日最大揽收500万单。”韵达华北转运中心办公室主任刘勇军说。

  据了解,为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廊坊市加快发展壮大“1+5”市域主导产业和“7+6”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引进京津项目552个,资金达2520.8亿元。

  

  艰苦创业,荒原变成林海

  本报记者  张腾扬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北部,曾因过度开垦,生态遭到破坏。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是一片风沙肆虐的荒山秃岭,“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

  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在此建立。当时气候恶劣,缺食少房,年均积雪时间长达7个月。“塞罕坝人吃黑莜面、喝沟塘子水、睡地窨子,顶风冒雪,垦荒植树。”塞罕坝林场职工陈彦娴回忆。

  刚开始,因缺乏高寒地区造林经验,连续两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塞罕坝林场职工们经过反复试验,改进了育苗方法,提高了植苗速度。到了1964年春季造林,塞罕坝林场职工们在马蹄坑这个三面环山的地方种下516亩幼苗,成活率高达95%。塞罕坝的造林事业从此驶入快车道,由每年春季造林发展到春秋两季,最多时一年造林8万亩。

  经过半个多世纪接力奋斗,几代塞罕坝人营造出总面积1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2%的世界最大人工林,并重新修复了森林、草甸、湿地相结合的生态系统。

  木材生产曾经是塞罕坝林场支柱产业,一度占总收入的90%以上。近年来,塞罕坝林场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压缩木材采伐量,最近5年木材产品收入占比已不到40%。如今,塞罕坝林场以森林旅游观光游为主适度开发旅游,带动周边近4万人致富。

  “老一辈在艰苦的条件下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我要向他们学习,为塞罕坝增绿扩绿。”塞罕坝林场大唤起分场“90后”技术员张将来说。

  

  绿色发展,带动群众致富

  本报记者  史自强

  太行山深处,绿树成荫。刚刚巡完山的顾成虎沿着大道往家走,绵延起伏的大山是他眼中的“宝”,“我得看好这片林子。”

  河北省阜平县顾家台村依山而建,拾阶而上,一排排崭新民居整齐划一,第二排第一家就是顾成虎家。

  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顾家台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

  当年顾成虎家狭小的土坯房,如今变成了崭新的四室一厅;原来四户共用一个院子,拥挤得除了烧火做饭啥也放不下,如今老伴栽种的花花草草也都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50多平方米的小院里,20多盆绿植依次排开。

  良好的生态被村里保护起来、利用起来,吸引了众多游客。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顾家台村日新月异的变化,离不开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作为工作队的一员,2012年,时任保定银行党委委员的王恩东来到顾家台村驻村帮扶,一干就是8年多。“这些年,阜平乡村美了,老百姓的口袋鼓了。脱贫之后,还要继续奋斗,一茬接一茬干下去,扎扎实实推进乡村振兴!”

  2019年底,阜平县16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2020年2月,阜平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目前,阜平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3262元增长到2020年的10829元,形成了现代食用菌、高效林果、中药材、规模养殖、家庭手工业、生态旅游六大产业,带动群众稳定增收。

  

  筹办冬奥,展现冰雪魅力

  本报记者  邵玉姿

  从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主城区驱车前往太子城区域,穿过一条条长长的隧道,只需20分钟,便能抵达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古杨树场馆群。

  两年来,47岁的张占洋经常在这段路上往返。“环境越来越美,交通越来越便利,我们离冬奥越来越近了。”张占洋说。

  2019年3月,张占洋成为张家口赛区场馆建设的一名现场安全管理员,负责“三场一村”建筑施工安全监管工作。山峦沟壑间,塔吊林立,建筑工人不停在现场穿梭忙碌……建设现场的这一幕,一直印刻在张占洋的脑海中。曾经偏僻寂静的深山幽谷,因为冬奥而变得热闹非凡。

  两年来,张占洋的足迹遍布了建设现场的每一个角落,也见证了场馆的“成长”。位于古杨树场馆群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是张家口赛区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竞赛场馆项目。2020年12月21日18时,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首次亮相。“流光溢彩!美轮美奂!”那一刻,张占洋尤为自豪。

  筹办冬奥会不仅改变了崇礼的面貌,更带火了当地的冰雪产业。每年数以万计的游客来到这里,体验冰雪的魅力,越来越多的崇礼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据统计,目前崇礼区已有3万多人从事冰雪产业。

  版式设计:蔡华伟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