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绿色发展是大势所趋。推广绿色技术,既要有精准扶持政策,也要有针对性强的到户服务,让农民“用得上、用得起、见实效”,更多绿色技术才能有效转化落地
一树树桃花压满枝头,树底下的油菜花吐着芬芳,天津市武清区梅厂镇灰锅口村桃林里姹紫嫣红。采用果园绿肥间作模式,果农王秋祥的300多亩桃林近两年效益越来越好:绿肥抑制杂草、保墒肥田,每年仅除草一项就能节省十来万元,桃子的甜度还提高了10%以上,俏销市场。他不禁点赞:“这绿色技术真是太实用了!”
眼下正是春耕春管时节,绿色生产成为各地田园的一抹亮色。近年来,适应消费需求升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田间地头掀起绿色新风尚,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升。去年,我国新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2.2万个,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7.8%。
采访中笔者了解到,虽说绿色生产是潮流,但有的农民还不太接受,有时也未必立竿见影。比如,有的种粮大户说,一体化滴灌技术确实先进,省肥省水,但买设备一次性投入高,觉得不划算。有的农民反映,生物防控集成技术专业性强,操作起来复杂,想用但不容易掌握要领。
当前,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大势所趋。那么,如何让更多农业绿色技术落地开花?
政策要更精准到位,让更多农民“用得上、用得起”绿色技术。一方面,应鼓励市场主体加快农业绿色技术研发,增加绿色投入品和节能低耗农机供给,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的作用,引导生产经营主体购买使用新型环保机具。另一方面,多元化筹措资金,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因地制宜铺设节水灌溉管带、地面传感系统等农田设施,为绿色技术应用提质扩面创造良好条件。
与此同时,也要加强和创新服务,促进绿色技术有效转化落地。就拿王秋祥的果园来说,绿肥技术之所以见效显著,离不开当地农科院专家的全程跟踪服务。要创新完善参与机制,鼓励基层农技员多向农户推荐易上手的实用技术,强化双向反馈和到户服务。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蔬菜示范园,开展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通过大量技术培训班和示范现场会,让菜农们看着学、跟着干,生物治虫等技术在全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好产品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前不久,我国农残新标准出台,让舌尖上的安全更有保障。各地要加快产地环境、投入品管控等关键环节标准的制定修订,完善农产品质量全程追溯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监管,提高农产品品质。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的市场准入制度,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的市场认可度,畅通产销对接,让更多好产品卖上好价钱。
绿色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通过技术赋能,让田园多一抹绿意,现代农业就会更生机勃勃,农民丰收的滋味也将更加浓郁甘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