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天津,不论海河两岸、渤海之滨,还是盘山之巅、小站稻田,城乡环境优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一派现代化大都市的和谐图景。
触摸天津,五大道一幢幢小洋楼,见证天津百年沧桑;解放北路一块块金融机构牌匾,昭示工商业城市既有的辉煌;海河东岸保护性修复的棉纺三厂百年厂房,变身创意街区,张开双臂拥抱时尚。
天津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着力”重要指示要求,奋力开局起步“十四五”,在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上蹄疾步稳奔向前方。
天津朝气勃发,色彩斑斓。蓝色标注着天津向海而生,因海而兴;绿色,诠释着天津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红色是天津的底色,也浸透在天津每一个温暖的日子里。
赋予天津向海发展的广阔天地
从天津港码头远望,海面上,大型集装箱货轮缓缓驶来。码头上,一辆辆无人驾驶的电动集卡,按照预设指令,在自动化轨道桥下精准对位;装载集装箱后,从自动化堆场鱼贯而出,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指引下,按照实时测算的最优行驶线路,停靠到预定地点;远程控制的自动化岸桥,从无人驾驶电动集卡上抓取集装箱,稳稳放在集装箱货轮上。整个流程一气呵成,现场看不到一名工作人员的身影。
作为京津冀地区的海上门户、北方第一大港,天津港集团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下,积极发挥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功能作用,不断提升服务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竞争力。今年一季度,天津港集团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46.9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0.4%;完成货物吞吐量1.1亿吨,同比增长14.9%。
智慧的又何止港口。走进一汽丰田天津基地泰达工厂,几十台AMR(自主移动机器人)在车间内穿梭,井然有序地完成入库、检收、存储等操作。AMR在诸多生产场景的大范围应用,正推动汽车生产制造领域智能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中国信创谷”“生物医药谷”“北方声谷”……以智能科技和数字技术为先导,创新正成为天津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今年一季度,天津GDP同比增长15.9%,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比重不断提升,产业升级迭代步伐加快,结构渐优,动力十足。
实现绿色发展和经济效益双赢
海晏河清,百鸟翔集。一到秋季,10余万只候鸟飞临七里海湿地,震旦鸦雀、中华攀雀、文须雀等近危鸟类在这里从容觅食。天津已成为不少候鸟的栖息地。
“鸟类对环境非常挑剔敏感,动人的百鸟图景最能说明天津环境质量的提升。”退休后依然守护七里海湿地15年的于增会老人说。天津坚持自然恢复、人工修复相结合,综合整治集中连片、破碎化严重、功能退化的自然湿地,自然生态面貌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坚持绿色发展,环境是最宝贵资源。天津提出“871”工程——升级保护875平方公里的天然湿地,在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736平方公里的黄金地块建成林田水相间的绿色生态屏障,严格保护153公里海岸线。“绿色发展体现在城市规划上,就是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现场指挥部副组长范树合说。
自然环境的改善,离不开企业绿色生产水平的不断提升。天津请来院士、专家、机构免费为企业“问诊把脉”,帮企业解决绿色转型升级痛点难点问题。
截至目前,天津已建成绿色工厂146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14家,绿色园区4个。初步统计,全市绿色工厂工业总产值已突破3000亿元,实现绿色发展和经济效益双赢。
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有保障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前,人流络绎不绝。“我们全家一起来,既是缅怀伟人,也是想让孩子们领悟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精神力量。”从河北唐山专程来参观的刘忠立一家说。
天津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建立党的地方组织的地区之一。“喜欢天津深厚的革命传统底蕴,也喜欢天津人乐观的性格,把平常日子过得温暖红火。”刘忠立说。
一块醒木,一把折扇,一条手绢,长袍马褂……台上演员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台下观众笑声不断,掌声不绝……相声已成为天津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更是天津人乐观豁达的生动标识。
“我爱听相声,打心眼儿里觉得开心。”77岁的天津人张连喜说。连续5年,家里的暖气早来半个月,晚走半个月,让张连喜过得开心又暖心。这一个月的“早来晚走”,受益最大的是老年人群体,患病率大幅降低。
天津坚持人民至上,聚焦“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百姓最急最忧最盼的切身利益问题,着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2020年,天津实施“稳就业32条”“高校毕业生就业40条”等政策措施,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新增就业50.1万人;逐年上调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月人均达到3376元;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扩大失业保险发放范围,全额资助29.6万名困难群众参加居民医保……
一系列扎扎实实的惠民举措,实实在在提升了天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