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河南的胡辣汤带着儿时的味道、带着生活的记忆,时常在脑海中浮现,是我难以忘怀的家乡滋味。
胡辣汤做起来并不那么考究,但它实惠;吃起来并不那么雅致,但它独特,日子苦的时候吃,富起来了还吃。正街大道边的店铺吃者云集,幽深狭窄的小摊也是生意兴隆。它算不上餐饮中的主角,但它出现的地方总有人光顾,它是纷繁生活里的一份温馨、是忙碌日子里的一份慰藉。饮食与文化相融相通,胡辣汤本是一小吃,但吃的人多了,便成了一种文化。
晨曦初露的时分,大一些的宾馆、酒店还静悄悄的,胡辣汤店铺早已热闹起来,肩摩毂击、熙熙攘攘。中午和晚上也有不少食客,但比早晨要少一些。胡辣汤的店铺有大有小。有宽敞大气的,老照片、新条幅挂得满墙都是,条幅也不知道是哪位写的,虽无名气,倒也耐看。有的内容还很别致,让人忍俊不禁:“吃上一碗胡辣汤,嘴香牙香一身香”,云云。这样的店,除了胡辣汤,还可以点上几个炒菜、小酌几杯。店铺也有简单玲珑的,三五小桌,餐巾碗筷醋摆得整整齐齐,倒也干净,小菜就少有了,多数是油条、包子、胡辣汤这些标配。
胡辣汤店铺的主人招揽客人是不扯着嗓子喊的,只靠那诱人的辣香味。若是有点名气的店铺,站半个钟头才能等着空位子,极佳的店铺,便是一碗难求了。在河南,来了客人,觅一处青苔小巷,寻一舍静谧小馆,看一窗中原景致,听一口“中、中”乡音,闻一街辣香四溢,叫几碗胡辣汤、几根油条、几碟小菜,氤氲袅袅,大快朵颐。临走,客人吃得满头大汗,主人感到洋洋自得,伯歌季舞,妙不可言。
上好的胡辣汤,香味浓郁、酸辣适中、软滑绵润,喝上一碗,口齿生香,醇厚芬馥,别有风味。若问做法,店铺的老板一般都还大方,还是要说一些的,特别是女店主,会带着自豪的口气跟你讲一通。原料大体有熟牛肉、木耳丝、海带丝、黄花菜、黑胡椒粉、五香粉、芝麻油、鸡精、盐之类。好吃一点的,叫“面筋胡辣汤”。做面筋是有讲究的:将面粉拌成稠糊状,以筷子能搅动为宜,隔20分钟顺一个方向搅两三分钟,搅上三四次,放入有净水的盆中,用手轻轻地攥挤面,待有黏粘状,放在碗中加水“醒”个把小时,就成了。洗过面筋的水也别丢,作为原汤,加入原料搅匀煮开,将面筋拉成薄饼,徐徐倒入锅内,待其稀稠均匀,再加入食盐、味精、姜末、香油和老抽,最后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一些胡椒粉。正品的胡辣汤,粉条也要上等的,晶莹透亮、软硬适中。撒上一撮香菜,点缀其间,绿得可爱,让人垂涎欲滴。若再放几粒炒焦的花生瓣,便更有嚼头。
胡辣汤真正称为产业的还是豫东的西华县。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脱贫攻坚战的铿锵步伐,西华县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加大对胡辣汤产业的关心和支持力度,持续引导监管服务、引领上档升级,逐步提高了胡辣汤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个县直接从事胡辣汤经营的达10万多人,遍布20多个省区市的数百个大中城市。若加上汤料、红薯粉条、面筋、小磨香油、陈醋生产加工和牛羊饲养、大葱种植等间接从事胡辣汤相关产业人员,可达20万人左右,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40亿元以上。县里还建成了16家胡辣汤料生产企业,研制开发了“方便胡辣汤”“水冲式胡辣汤”“自加热式胡辣汤”等八大系列60多种产品,年生产汤料900余万箱。2018年,西华胡辣汤走进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近些年,他们还举办胡辣汤大赛,全国各地知名的胡辣汤经营者齐聚西华县逍遥镇,同台竞技、磨砻镌切。胡辣汤的产业化、品牌化,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群众富裕,使西华县由昔日的贫穷小县,一跃跻身全省经济发展第一方阵,小产业真是有了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