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4月27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彭水职业教育中心将非遗技艺搬进课堂

学好老手艺 拓展新职业

蒋云龙 赵 勇 《 人民日报 》( 2021年04月27日   第 12 版)

  “花瓣,要用乱针叉绣,才能体现出颜色的渐变;叶子,要用捆绣,体现出厚重的质感;枝条,要用缠绣,才富有立体感……”在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的麻兴姐苗家刺绣工作室,苗家刺绣传承人麻兴姐正在教授2020级服装国际研修班的学生们苗家刺绣。

  “工作室是我们传授技艺、培养传承人的好平台。”麻兴姐介绍,2016年,学校设置了大师工作室,请她为学生传授非遗技艺。按照3年的教学安排,第一年主要教针法,第二年创作小件作品,第三年创作大件作品。“每周4节课,看到孩子们一点一滴地积累成长,苗家刺绣技艺在传承,我很开心。”麻兴姐说。

  在彭水职业教育中心,共有苗家刺绣、蜡染、剪纸等领域的5位非遗传承人,开设了5个工作室。“将非遗技艺融入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们的办学优势,也是学生就业的加分项。最初,我们没有师资,学校就聘请非遗传承人,由传承人来带老师、教学生,形成师资团队。”彭水职业教育中心负责人赵学斌说,现在学校把非遗技艺纳入课程设计,在服装、旅游、民族工艺品制作等专业,苗家刺绣、蜡染、剪纸等非遗课程已经是必修课。

  让非遗传承人进驻学校,通过“工作室+教室+实训室+双创基地”的模式,彭水职业教育中心形成了以传承人工作室为主,教室、实训室、双创基地为补充的立体育人课堂。蜡染传承人王光花说,非遗走进学校,不仅能传承发扬非遗技艺,更能成为学生求职路上的闪光点,拓宽他们的就业路。

  2015级服装研修班的王海燕在校期间选修了苗家刺绣,3年的学习让她熟练地掌握了10多种针法,创作出了自己满意、老师赞赏的作品。如今她在当地的一家旅游企业工作,专门从事蜡染、苗家刺绣、剪纸等非遗作品的讲解工作。

  王海燕的同学廖川会在国外研修期满后,因为过硬的技艺,公司再次与她签约两年。“这是对我技艺的肯定。”廖川会说,自己学的是服装专业,在校学习的蜡染、刺绣、剪纸等非遗技艺让她设计的服装显得更有特色,很受欢迎,这也是能够再次签约的关键。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