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4月27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福建省政和县山区小学校长庄桂淦扎根农村47年——

“我愿意在这里一直扎下去”(老师,您好)

本报记者 刘晓宇 《 人民日报 》( 2021年04月27日   第 12 版)

  庄桂淦帮助寄宿的孩子起床穿衣。
  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摄

  核心阅读

  从教47年,福建省政和县西津畲族小学校长庄桂淦全方位守护着学生们的成长,建设美丽的校园。

  在大山里,在他的努力下,许多孩子拥有了属于他们的温暖生活,也拥有了未来的更多可能。

   

  屋外的竹林,沙沙作响,在福建省政和县西津畲族小学校长庄桂淦的耳边,已经回荡了47年。

  庄桂淦一生少有积蓄,几乎把工资都花在了抚养留守儿童上。他只有一个女儿,但守护了逾千名困难家庭孩子的成长……

  盖校舍、修操场

  建起美丽的校园

  庄桂淦翻开泛黄的相册,回忆历历在目:1974年,17岁的毛头小伙子从福建省福州市来到南平市政和县,从海边城市到落后的大山,庄桂淦被眼前的情景触动了——

  四周是望不到边的山,脚下是厚厚的泥,山路崎岖,外头教师请不来,山里娃子出不去。怎么办?看着山里孩子们一双双清澈的眼眸,庄桂淦思索着。

  “我当时想,越苦也意味着越有施展的空间。”庄桂淦留了下来,在政和县石屯镇石门小学当了8年的代课教师。1982年,调到外坂小学后,学校的情形让他决定大干一场:全校只有3个班和3名教师;没有校舍,生产队的仓库就是教室;几张破书桌加上学生自带的小板凳,就是学校的全部物资……

  “边教书边筹建,为了这些孩子,到处求人也值得!”庄桂淦想。与村干部沟通、回家乡筹款、向全社会发出倡议书……庄桂淦带着老师们东奔西跑。终于,外坂小学有了第一幢教学楼。学生开始回流,教师们也能更安心工作了。

  1989年,庄桂淦来到石屯镇西津畲族小学当校长。踏进校园,他看到教学楼墙壁破裂,破旧的教室还会漏雨;没有自来水也没有水井,饮水极为不便;没有宿舍楼,师生奔忙于家校之间;没有操场,校园里几乎全是泥巴地,雨天一地泥浆;仅有的一条通往公路的坡道坑坑洼洼,往返很不安全。

  面对破败的校园,庄桂淦没有退缩。他坚信:“只要有信心,我们这个山区校可以建得跟城里学校一样漂亮。”没有水喝,那就身体力行跟着打井师傅淘泥砌石,一口30多米深的水井,流出的汩汩清水滋润着校园师生;没有运动场所,那就带着家人和老师出力,一座操场渐有雏形;外地教师没有地方住,那就发动社会人士筹集助学资金近30万元,一座二层教师宿舍楼拔地而起……

  “教了一辈子书,也干了一辈子募捐。”回忆起近50年的育人生涯,庄桂淦说。

  管学习、顾生活

  做孩子们的亲人

  进入新世纪,随着石屯镇外出务工的村民越来越多,如何照顾好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成为庄桂淦面临的新难题。“不少孩子中午没地方吃饭,假期没地方去。”怎么办?办寄宿制学校的想法浮现在脑海。

  2004年,在试点收留学生在教师宿舍中住宿后,西津畲族小学正式改制为寄宿制学校,一栋由教学楼改造而成的宿舍楼里,陆续住进了80多个留守儿童。自此,庄桂淦的生活节奏再也没有变过——每天早晨6点起床,督促学生起床、叠被子、洗漱、晨读;中午,他又开始值午班,维持住宿生秩序;周末,为了节约有限的经费,他在校园周边开辟菜园,在田地里忙碌……有的寄宿生年纪小,他和爱人梁纯爱还经常为他们洗头、洗脚、洗澡。

  “有些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学生周末回家也没人照看,干脆一个学期都住在学校里。为了照顾孩子,我们假期里也没有休息过。”庄桂淦说。“年龄大的孩子还比较懂事,碰上一、二年级的孩子,半夜想家的时候还会哭,有时候甚至会爬起来找爸爸妈妈。”梁纯爱说,这时候会把孩子搂在怀里哄着他们睡觉,“别哭,别哭,在学校里,我就是你们的奶奶。”

  作为一名退休教师,梁纯爱原本打算退休后跟女儿一起住,但是学校里寄宿生越来越多,庄桂淦一个人忙不过来,她就自告奋勇留在学校里无偿当起了“保姆”。每天晚上,夫妇俩都要巡夜两次,分别在晚上11点和深夜两点,看看孩子们要不要起夜、有没有不舒服、被子有没有盖好。“最担心孩子们晚上生病,卫生所离得远,要背着孩子去看病。”夫妇俩回忆。

  从石屯镇走出去的解放军战士范毅灿,至今难忘自己在三年级时那个生病的雨夜——屋外大雨如注,巡夜的庄桂淦发现他烧得厉害,和梁纯爱冒着大雨把他背到两公里外的诊所。在瓢泼大雨中,范毅灿被雨衣紧紧护着,到诊所时庄桂淦夫妇已经浑身湿透。医生为范毅灿打完针、配好药后,庄桂淦夫妇顾不上喘口气,打着手电,在凌晨4点又背着他赶回了学校,然后一直守着他到天亮。

  如今范毅灿每逢休假,就拿出自己的津贴,为西津畲族小学的孩子们购买生活、学习用品,6年来,累计已经捐出数万元。“在这里,庄老师和梁老师就是我的家人。”他说。

  扎下来、干下去

  期盼更美好的未来

  为了接受采访,庄桂淦特意穿了一身西服,面对镜头,从教多年的他有些羞涩:“只要干得动,我愿意在这里一直扎下去!”

  2017年8月13日,原本是庄桂淦退休的日子。女儿庄毓秀原本打算把他们接回老家,安享天伦。但是,当教育部门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接任西津畲族小学校长,询问庄桂淦是否愿意返聘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对于这个决定,庄毓秀并不意外:“小时候我跟着爸爸在政和县上学时,周末他不是和学生在一起,就是在干活,建校舍、修课桌,还经常爬到屋顶修漏雨的洞。那时候我不懂,但自己成为老师后,就理解了爸爸对学生的牵挂。”

  2017年9月秋季开学后,西津畲族小学的校园很热闹:全校164个学生,其中特困家庭的孩子41个、留守儿童72个,申请住宿的学生达到了96个。

  原来,得知庄桂淦还在这里当校长,好多原本想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的家长,又把孩子送到了这里。“把孩子交到庄校长手里,我们放心。”一位家长说。有些周边县村的家长也把孩子送到这里。

  近年来,西津畲族小学校园环境及师资教学不断优化,成为远近乡村留守、困难儿童学习生活的幸福家园。为了让孩子们改善生活,庄校长也常拿出自己的工资补贴学生。“吃饭啦!”庄桂淦的一嗓子,让孩子们都涌向了食堂。下午5点多,白斩鸡、红烧排骨,是学校这天的晚餐,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

  “最大的心愿就是这个小学能继续办下去,给孩子们继续带来希望。”庄桂淦说,这是他对未来最美好的期盼。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