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企业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建设了一个又一个民生项目。通过提供基础教育资源、建设移民新村、参与市政管网救援等方式,中企努力改善当地民众的生活,播撒下友谊的种子
中国交建承建巴基斯坦瓜达尔港
在孩子们心中播撒友谊的种子
本报记者 丁雪真
家住巴基斯坦瓜达尔市法曲尔社区的瓦利德有5个弟弟妹妹,一家人的生计全靠父亲打鱼勉强维持。从记事起,瓦利德每天都要帮父亲清理渔网。由于经济条件落后,社区一度连小学都没有。大部分当地男孩从十来岁起就随大人出海捕鱼,为家里减轻生活负担。对“瓦利德”们而言,上学曾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瓜达尔市是位于巴基斯坦西南边陲的海滨小城。过去,这里交通闭塞,缺乏水电等基础设施,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难以得到有效保障。2002年3月,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交建”)动工承建瓜达尔港。项目建设过程中,当地教育资源匮乏、学龄儿童无学可上的困境,让中方工作人员一直牵挂在心。
近年来,随着中巴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不断推进,瓜达尔港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巴基斯坦时指出,要发挥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对两国务实合作的引领作用,以走廊建设为中心,以瓜达尔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为重点,形成“1+4”合作布局,让发展成果惠及巴基斯坦全体人民,进而惠及本地区各国人民。
以此为契机,2015年10月,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决定出资在法曲尔社区捐建一所小学,解决当地民众的实际困难。该工程的勘探、设计和建设工作均由中国交建负责。2016年8月,法曲尔小学正式竣工并交付使用。
法曲尔小学的建成让周边地区的学龄儿童圆了上学梦。为给更多孩子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校方还决定免除学费。短短两年时间,小学的在校学生人数从150人迅速增长到600多人。
孩子们高涨的学习热情,让中方进一步坚定了在当地完善教育资源的决心。2020年6月,由中国交建援建的法曲尔中学扩建项目顺利竣工。该校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拥有两座教学楼和配套活动场地,可容纳近千名学生,大大提升了该地区的教育设施水平。学校校长阿默吉德·巴沙姆表示,“法曲尔中学将改变很多孩子的人生轨迹,承载着宝贵的巴中友谊!”
如今,在港口带动下,瓜达尔市周边公路四通八达,工业园区拔地而起,已成为当地的经济和就业中心。在参与包括瓜达尔港项目在内的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过程中,中国交建始终积极推动当地教育事业发展。在“中巴友谊路”喀喇昆仑公路二期升级改造项目建设期间,中国交建项目团队不仅为沿线3个区县约2000名贫困学生捐赠了学习用具,还为当地一座孤儿院翻修房屋、赠送图书和学习用品,并提供了热水器、太阳能板、蓄电池等设施。多年来,中国企业为促进当地教育发展做出的努力,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了友谊的种子。
中国华能承建柬埔寨桑河二级水电站项目
移民新村让当地居民过上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赵益普
湛蓝的天空下,平整宽敞的村路向远方延伸。道路两旁,蓝顶红木的柬式高脚屋整齐排列,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明艳。正值午后时分,村里的孩子正在路边嬉戏玩耍,村民们则站在树荫下闲话家常……这是2019年初,记者在柬埔寨上丁省桑河二级水电站的移民新村拍摄的一张照片。
柬埔寨桑河二级水电站由中国华能集团建设,是该国历史上最大的水电工程。2018年12月17日,项目在上丁省正式竣工投产。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项目,水电站每年可为当地提供近20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为改善柬埔寨百姓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受水电站蓄水影响,当地840户3690名居民需要搬迁。如何让这些世代居住在桑河边的村民顺利搬迁、最大化保障他们的切身利益,成为华能集团的一项工作重点。在移民安置过程中,集团坚持“迁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的思路,在3个移民新村中建设了排水系统、电网、水井等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学校、医院等齐全的公共机构,保证每一户移民都能住上宽敞漂亮的新房子。
赛谷村是3个移民新村之一,村民于2015年实现整体搬迁。村长费·奔檀告诉记者,以前的村里不通电,他们一家五口人住在茅草修建的棚屋里,一到下雨天,屋里就“下小雨”。搬到移民村后,村民不仅住上了混凝土修建的高脚屋,每家还分配了约5公顷的田地,村民不用为生计而担忧。
在村民吉姆家的后院,木瓜树和香蕉树长势喜人。除了种田,移民新村的村民还在房前屋后的院落里种植了芒果、木瓜、香蕉、腰果等经济作物。吉姆告诉记者,移民新村紧挨公路,方便中间商上门收购,村民种的农产品都卖出了好价钱。“搬迁之前,村民还有些不放心。现在大家都感叹,如今的生活幸福太多了!”
在建设移民新村的同时,项目还积极履行环保、就业等社会责任。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水电站坚持开发和保护并举,投入约150万美元在水电站右岸增设鱼道,保障当地洄游鱼类的生存繁衍。在就业方面,项目落实“本土化”策略,累计聘用了220余名柬埔寨员工从事电站运行维护、综合管理、物业后勤等日常工作,施工高峰期为当地提供了2000余个就业岗位。
两年多过去了,如今,移民新村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中柬扶贫示范村”。上丁省省长蒙沙仁表示,桑河二级水电站不仅为柬埔寨培育了一批工程建设、水电技术的专业人才,也为当地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不久前,移民新村的小卖部老板吉朗沙给记者发来短信:“如今,村里比你两年前看到的还要漂亮,大伙儿的生活也更好了。我们都很感谢中国朋友的帮助!”
中国中铁承建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铁路连接线项目
参与当地市政管网救援和修复工作
本报记者 胡博峰
孟加拉国首都达卡的城区人口超过1200万。由于城市管网老旧,地下污水系统经常堵塞。2018年12月,达卡老城区市政管道系统再次堵塞,导致城市大部分街区及周边火车轨道都被生活污水淹没,很多店铺被迫关门,严重影响了周边数万群众的日常生活。
由于缺乏污水处理设施和基本救援技术,当地政府一筹莫展。困难时刻,孟加拉国铁路局向正在附近进行帕德玛大桥铁路连接线项目建设的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中铁”)发出了紧急救援请求。收到请求后,项目部迅速反应,中方工作人员在10分钟内就赶到现场,协助进行抢险救援。
年久失修的轨道经污水的浸泡已经起伏不平;一些地势低矮的房屋,污水快要涨到窗户处……面对事故现场的严峻景象,项目部工作人员紧急谋划,根据实地情况制订了“先设立抽排污水点,排查地下管路出水口;再勘察管网堵塞区域,进行堵塞点清理疏通”的排险方案。与此同时,中方紧急调配的挖掘机、大功率水泵、夜间照明灯、排水管等物资和设备,也同步运送到了现场。
在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通力合作下,污水堵点迅速得到定位和疏通,市区积水完全排除,市民的正常生活秩序得到了恢复。达卡市政府相关部门特意给项目部发来信函,真诚感谢中国朋友在困难时刻伸出援手。
帕德玛大桥铁路连接线项目于2018年7月开工,全长169公里,是中国中铁继帕德玛大桥项目之后,再次承建的一项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民生工程。项目建成后将连通孟加拉国东西部铁路网络,成为泛亚铁路的重要通道之一,有助于大幅改善该国西部和西南部地区交通状况,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在项目开工仪式上,孟加拉国总理哈西娜曾表示,“帕德玛大桥铁路连接线项目是孟加拉国人民梦想的延伸。”
连接线项目沿线地质、水文条件较为复杂,经常出现暴雨等强对流天气,山洪暴发、护坡垮塌等险情时有出现,直接威胁当地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每每遇到险情,项目部员工总是与当地抢险队伍第一时间并肩作战。据统计,自项目启动以来,中方员工多次参与达卡市中心区域市政管网堵塞的紧急救援和修复等工作,帮助项目沿线居民修建便道栈桥,提供抢险服务等60余次。
项目部负责人王坤表示,一直以来,中国中铁都秉持民心相通理念,致力于履行社会责任,为当地民众解决实际困难。对此,孟加拉国铁路局项目经理乔杜里表示,中国中铁的社会责任感赢得了当地民众的好评,期待双方未来能开展更多合作。
中国交建承建毛里塔尼亚罗索—博盖公路项目
为当地孩子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
本报记者 周 輖
在毛里塔尼亚布拉克纳大区博盖市郊区,有一所由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交建”)所属企业中国路桥援建的“中毛友谊学校”(简称“友谊学校”)。作为博盖市仅有的两所小学之一,该校为附近村庄的孩子们提供了接受基础教育的宝贵机会。
“友谊学校”修建于2006年。当时,中国交建正在毛里塔尼亚进行罗索—博盖公路项目建设。一天,时任项目负责人王强偶然走进路边一座被沙土覆盖的院落,只见坑洼的沙地尽头坐落着一间土坯房,屋内有几十名当地孩子挤坐在一起齐声朗读课本,他才意识到这是一座学校。房屋的木门破损严重,屋内墙壁上一道道裂痕清晰可见。由于缺少照明设施,教室在白天也十分昏暗。
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与艰苦的学习环境形成强烈反差,给王强留下了深刻印象。为改善孩子们的学习条件,中国路桥提出免费为当地修缮小学,并立即派出工程师到学校进行考察。从设计规划、调集人员设备到施工建设,历时约一年半时间,新校舍于2008年2月正式完工并投入使用。
为表达对中方的感谢之情,学校更名为“友谊学校”。现在,学校共有两间教室,每间约90平方米。建筑采用钢混框架结构,在保障安全性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保温、防风沙等特点。为解决采光问题,教室内铺设了电线线路,让师生们用上了电灯。目前,学校有3名教师和超过80名学生。博盖市市长巴·阿达玛表示,“‘友谊学校’改善了当地的教育基础设施,进一步深化了毛中两国民众的友谊。”
新校舍落成的同时,罗索—博盖公路项目也基本完工。该公路位于毛里塔尼亚南部塞内加尔河河谷地区,全长约211.5公里,是连接当地几座城市公路的重要路段。项目的建成让塞内加尔河右岸地区的交通得到了极大改善,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友谊学校”校长默罕迈德·阿姆对此十分感恩,“公路通车后,孩子们搭车几分钟即可到达学校,再也不用在沙地里步行上学了。”
每逢节假日,中国路桥的中方员工都会来到“友谊学校”,为当地学生送来文具和体育用品。每次听说中国朋友要来的消息,周边居民就早早赶来等候,在道路两旁载歌载舞。学生们也用简单的中文单词,表达对中国朋友的感谢。
“友谊学校”是中国交建所属企业在当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典型例子。多年来,中国交建在为毛里塔尼亚带来优质基础设施的同时,为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努力。2013年,中国交建在建设阿塔尔—提吉克嘉公路第三标段期间,不仅为当地修缮学校,还进行了市区淤沙的清理;2018年,班固—巴西克努公路项目竣工后,项目部将施工水井和发电机组、水泵都一并赠予当地居民;2020年,巴西克努—法萨拉公路项目施工期间,中方为法萨拉市修建环城拦水坝,解决了当地城镇内涝问题……
从“友谊学校”毕业后,不少学生走出家乡接受继续教育,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巴西克努—法萨拉公路项目监理穆克达就是其中的一员。提起“友谊学校”的生活,穆克达充满感激和怀念,“如今,我的很多同学都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人才。‘友谊学校’为我们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版式设计:蔡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