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社会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4月1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不断拓宽农民致富渠道,重庆垫江——

特色产业强起来 群众钱袋鼓起来

本报记者 常碧罗 《 人民日报 》( 2021年04月12日   第 12 版)

  来到重庆垫江县澄溪镇通集村,走进小院时,吴邦亮正在照看自家的牡丹盆景。“以前我们只卖牡丹的根,制成丹皮。”吴邦亮笑着说,“自从开了牡丹园之后,越来越多游客来垫江旅游。销路有了,赚钱的渠道就多了起来。”

  不过,几年前,吴邦亮家并不是这般好光景。

  澄溪镇通集村位于重庆垫江县城南部,这里的牡丹种植历史久远。千百年来,牡丹是垫江人制药养家的经济作物,不少村民依靠卖丹皮过生活。

  只靠丹皮赚钱,并不能支撑起一个家。几年前,吴邦亮的两个儿子先后进入大学,孩子的学费与生活费负担较重,一家人被当地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如何用牡丹花铺就致富路?垫江依靠山水牡丹这一特色,发展当地旅游产业,建成了包括华夏牡丹园在内的多个牡丹文化旅游景区。垫江把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工作结合到文旅产业中去,拓展农民收入来源,从单纯的售卖丹皮,发展到集牡丹花环、牡丹盆景、鲜花饼等多种牡丹产品为一体的销售路径,其他农产品的销路也随牡丹产业打开。在政府的帮扶下,贫困家庭的富余劳动力还可以在牡丹园中从事修剪、施肥等工作。

  2013至2015年,吴邦亮一家人在政府的帮助下,借助牡丹文旅产业脱了贫。2015年,该村共实现旅游收入10万元。

  脱贫之后如何防止返贫?“像吴邦亮这样的脱贫户在澄溪镇基数并不大,均在2015年完成了脱贫。为防止脱贫户返贫,政府一是利用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增长,二是为农民提供公益岗位助力增收。”澄溪镇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我家现在有10多亩牡丹、五六亩李树,还有20箱蜜蜂,年收入能达到3万多元嘞!”脱贫之后,为衔接乡村振兴,政府为老百姓提供多元产业发展渠道,让致富的路走得更稳。吴邦亮说,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贫困户不仅能获得物质支持,还能接受技术培训。前不久,在扶贫办的组织下,吴邦亮到重庆万州参加了养蜂培训。

  “每年春季开始,连续5个月,我们可以到公益岗位上班。月人均工资2200元,5个月下来收入有1万多元。”吴邦亮高兴地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利用旅游带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垫江还开设了就业扶贫公益岗位,推动劳动力就近就业,助推增产致富,让脱贫户充分就业增收,确保脱贫不返贫。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有了稳定的收入,我们的居住环境提升和产业发展都有了基础。”吴邦亮说,现在的生活与5年前大不一样了,“勤快地劳动,日子才能越过越好。”吴邦亮对未来的生活信心满满。

  脱贫不脱政策,吴邦亮一家是垫江脱贫户生活改变的一个缩影。如今的垫江依靠牡丹产业,已经在实现脱贫的基础上,带领脱贫户走向更加富裕的生活。

  (景宇涵参与采写)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