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堤清明即事
吴惟信(宋)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吴惟信在清明之日游西湖苏堤时的即兴之作,记录了清明时节的踏青游春画面,写出了西湖苏堤的春日之美。
清明时节,江南正是“梨花万朵白如雪”的时节。青年人结伴出城,在西湖苏堤寻春,从白天热闹直至日暮黄昏,曲终人散,笙歌已歇,寂静下来的苏堤又成了百鸟天堂,鸣声婉转,春色依旧……此情此景,被吴惟信看在眼里,一时兴起便写下此诗。
苏堤旧称苏公堤,是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第二次守杭时,疏浚西湖后用淤泥堆砌起来的南北走向长堤。苏堤全长约2.8公里,北起北山路栖霞岭下,南邻南屏山北麓,长堤卧波,贯通西湖南北。沿堤栽植杨柳、碧桃等观赏树木以及各种花草,还有6座单孔半圆石拱桥,自南而北依次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是观赏全湖景观的最佳地带。
南宋以来,“苏堤春晓”就是“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列入钱塘十景,足见它自古就深受人们喜爱。若想漫步苏堤,可在北山路乘坐公交车到岳坟站下车,而在南山路则要在苏堤站下车。
如诗中“游子寻春半出城”描绘的那般,人们游春赏玩大多出城来到西湖苏堤,为何选择这里?南宋时期的西湖,特别是在春暖花开的清明时节,苏堤上桃花盛放,杨柳依依。不仅如此,那时在苏堤举行的各种民俗娱乐活动也相当丰富:有玩杂耍、翻筋斗、穿铁圈、踢毽子、放风筝、吹笙箫……到了清代,苏堤依然是杭州人清明时节游春的娱乐场所。不过自2011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西湖加强了各方面管理保护,如今清明节,苏堤上只见如织游人共赏春色,已见不到玩杂耍等各类民俗活动。
春暖花开之时,杭州的山间乡野常见散发着清香的艾蒿,起初人们将它采摘捣糊,掺在糯米粉中做成青色的团子,后又在其中包入馅料,比如豆沙、枣泥或肉丁、笋丁等,制成甜口或咸口的团子。如今,青团已成为一道极富时令性的特色江南点心,深受大家喜爱。
版式设计:汪哲平 张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