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4月09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取消农业税——

阳光洒满希望的田野(辉煌历程)

本报记者 邱海峰 汪文正 《 人民日报 》( 2021年04月09日   第 05 版)

  3月2日,江苏省常州市孟河镇小麦种植园区的种植户用无人植保机作业。
  夏晨希摄(影像中国)

  3月4日,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绿塘村村民在地里劳作。
  康登淋摄(影像中国)

  3月12日,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单家村村民驾驶农机进行土豆播种作业。
  李信君摄(影像中国)

  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被废止,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退出历史舞台。

  当时,四川省南部县宋家坪村、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黑虎洞村等几个地方的农民,不约而同做了一件事:为取消农业税立碑。农业税的取消,实实在在减轻了农民负担,又一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此后,反哺农业、统筹城乡、强农惠农富农的步伐不断加快,国家与农民关系实现由取到予的历史性转变。

  农业免税,回应民生期待

  “废除农业税之前,农民不仅要交纳农业税,还要承担许多农村公共服务经费。”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馆员周晓庆说,上世纪末期,农民负担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扭转农民负担偏重的局面?党中央高度重视,一场历时多年的农村税费改革拉开了大幕。

  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逐步改革税费制度。农村税费改革成为继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农业基础、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稳定而推行的又一项重大改革。

  进入新世纪,农村税费改革的脚步进一步加快: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在安徽省率先启动。2003年,试点在全国铺开。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

  “税费改革后,咱这每年要交的钱真是少了一大笔。”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莲花镇龙洞村村民张运东回忆,当时就想着如果能把剩下要交的农业税都免了,“那日子就更好过喽!”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五年内取消农业税。随后,财政部、原农业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通知,在吉林、黑龙江两省先行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沿海及其他有条件的地区也可视财力状况进行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截至2005年底,有28个省份全部免征了农业税,牧业税全面取消。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

  由取到予,农民得到实惠

  “这是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2006年1月1日那天晚上,听说国家取消农业税,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王凤楼镇水务村农民杨春岭激动地在日记中写道:“在农民的思想意识中,种地纳粮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是近年来国家对咱农民格外照顾,就连农业税都不交了,老百姓敲锣打鼓放鞭炮,大街小巷到处洋溢着浓浓的喜悦气氛,大家的高兴劲儿就甭提了。”

  翻看旧时的日记本,今年50岁的杨春岭感慨万千,“听到这个消息,我兴奋得几宿都没有睡好。”

  农业税的取消,给亿万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好处——

  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后,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相比,全国农民每年减轻负担约1250亿元,人均减负140元左右。同时,财政安排资金用于支持农村税费改革的巩固完善。

  负担减轻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调动。回家乡、买良种、置农机……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多了,农村的人气旺了。

  在外务工的吕玉太风风火火返回老家河南省南阳市青华镇后所村。“取消农业税那年秋天,我回村包了250亩地,净赚7万多块钱。”

  深化改革,强农惠农富农

  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并非农村改革的尾声,而是新的开始。

  2006年,为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党中央作出了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重大决策。国务院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小组及办公室更名为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及办公室,在做好农村税费改革后续工作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不仅种地不交税,农民还过上了国家给补贴的日子!”山东省临沭县曹庄镇朱村的村史馆里,陈列着朱村历年来缴纳“皇粮国税”的记录,距今最久远的税票可追溯到清代。年过七旬的王经臣是村史馆的义务讲解员,望着展柜里的税票,老人百感交集:“现在,种地有补贴,平常看病、孩子上学、个人养老还有国家给保障,这日子真是越来越幸福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必须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不松劲,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民“多予”的力度,好政策接连落地。农业补贴主要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农机购置补贴重点向粮食作物倾斜,对小麦、稻谷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对玉米、大豆实行生产者补贴,对产粮大县实施奖励政策,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粮食支持政策体系。

  财政支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文化、道路建设、饮水、能源等逐步纳入了公共财政支持范围。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财政收支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安排23904亿元,同比增长超4%。多年来,各级财政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优先保障领域。

  “三农”发展潜力得到激发,农业生产形势持续向好。农村税费改革后,粮食产量连创历史新高,至2020年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七连丰”!

  眼下,春耕的号子响彻大江南北,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在党的“三农”政策支持下,农民种地有甜头,美好生活有奔头!

  版式设计:张芳曼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