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工作主要围绕草原植被恢复、畜牧业饲草料生产进行科研试验及推广。”身为一名草原站的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郭艳玲大部分时间都穿梭于实验室与草场农田之间。她一边试验推广农牧技术,一边倾听农牧民们的心声。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草原生态保护与农牧业绿色发展就一直是她关注的话题。“我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农村及大型养殖场畜粪处理不到位,极易引起农业面源污染,而蚯蚓能够对畜粪进行处理,蚯蚓粪还能增加土壤腐殖质,同时蚯蚓本身可用于制药,环保增收一举多得。”郭艳玲说。
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郭艳玲建议推广畜粪养殖蚯蚓促进废弃物利用,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的高度重视,经过调研推动,目前乌兰察布当地已有4家蚯蚓养殖场,效益都很不错。“看到自己的建议被采纳,我感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郭艳玲说。
这两年,郭艳玲十分关注草原奖补政策:“为保护草原生态,内蒙古实行了草畜平衡及禁牧、休牧等制度,并给予牧民资金奖补。”为了解政策实施效果,并对下一轮的奖补政策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她调研了乌兰察布市的3个牧业旗,查阅资料文件,在草畜平衡区、禁牧区等地区随机走访牧户、填写调查问卷,获取大量第一手材料,形成数万字的调研报告,经过修改最后形成了“关于改进完善草原奖补政策的建议”,并于2019年全国两会上提交。
调研中郭艳玲发现,实施草原奖补政策后,草原生态得到显著恢复,草原植被盖度明显提升,但是奖补标准仍然较低,同时一些禁牧区的牧民在每年得到大笔奖补款后,由于不再放牧,离开草原进城,导致不少地区无人居住。
“为此,我在建议中提出精准核算草场载畜量,全面实行季节性休牧与草畜平衡、草原补奖资金分段发放,建立激励机制,设立守护家园补贴,让牧民可以安心守卫祖国边疆。”郭艳玲说。
2020年,郭艳玲重点围绕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进行了调研。走访了赤峰、锡林郭勒、乌兰察布3地的8个旗县25个嘎查村,随机入户调查,专题研讨座谈。“农牧交错带由于自然地理情况特殊,生态极为脆弱,农牧业生产力不高,相对其他地区发展较为落后。”郭艳玲在调研中发现。
今年全国两会,郭艳玲建议,加强农牧交错带草原保护,通过围封、补播、改良等方式开展植被恢复,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转变草原利用方式,严格以草定畜,实行现代生态家庭牧场,并建立相应补偿机制,维护当地农牧民相关权益。
郭艳玲还建议加强对野生牧草资源的保护,建立野生牧草基因库。“这对于牧草良种的研发和改良牧草品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郭艳玲表示。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我将持续关注草原生态保护,并为农牧民鼓与呼。”郭艳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