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4日下午,数百只东方白鹳飞临安徽省合肥市巢湖花塘湖湿地,一人多高的芦苇随风摇曳,东方白鹳在其间嬉戏觅食,好不壮观,一时间,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围观。“从2018年起,东方白鹳每年都来巢湖越冬,今年是数量最多的。”巢湖半岛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韩斗柱介绍说。
权责区分不清,保护意识不强,“心病”还需“新药”医
八百里湖天,连淮通江。巢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780平方千米,容积20.7亿立方米,流域内常住人口1100多万,形成历史久远,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然而,污染、破坏、围湖造田等,使得巢湖整体环境质量持续下降。2017年,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对安徽省开展了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巢湖作为重点问题被严肃追责。巢湖,成了合肥的一块“心病”。
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合肥市对巢湖进行了全面综合整治。合肥市人大也关注到巢湖问题,积极为巢湖综合治理履职尽责。
然而在调研中,时任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副主任徐春雷发现情况远比想象中复杂。
据徐春雷介绍,以前巢湖综合治理主要依据的相关规范是包括《巢湖流域规划》在内的多个单位各自制定的规划。“但是这些规划基本都是建设性的,内容更多是如何利用巢湖,而不是如何保护。”徐春雷说,“换句话说,原有的水法法律法规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下保护巢湖的需要。”
此外,各部门间的职责很难厘清。“园林、城管、环保、林业等部门都涉及巢湖保护,都有相关的职能,但是权责交叉情况严重,往往会出现要么多单位管理一件事,要么一件事没单位管理的情况。”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副主任罗云霞说。
“巢湖综合治理开始比较早,但涉及部门非常多,很容易出现相互之间的协同配合问题,不同部门负责不同项目,也许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最终未必有好的结果。”徐春雷举例说,“就好像有人栽树,有人修坝,树却可能栽到原本需要修坝的位置上。”
当时,全国可借鉴的相关规章制度并不多,为此,合肥市人大在相关立法上下足了力气。
2019年3月,《合肥市河道管理条例》立法工作启动。2019年8月,合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起草了《关于加强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的决定(草案)》,并在2019年11月正式通过。2020年8月,《合肥市河道管理条例》正式通过。
《决定》和《条例》以巢湖湿地和合肥市河道为治理对象,明晰了各部门职责,增加了防洪应急处置措施,还将河长制以正式法规的方式固定下来。
合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汪卫东介绍,《决定》和《条例》为增强全社会湿地保护和河道管理意识,治理好保护好巢湖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多层次督察,全方位监督,贯彻落实不打折扣
2020年11月24日,合肥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室。
涉及巢湖湿地保护的9个市直单位的工作人员依次坐好。这一天,他们要代表各自部门向市人大汇报工作,接受人大监督。
“湿地最重要的作用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在湿地范围内到底要种什么树必须讲究科学,如果种了太多大树,一旦蓄洪,树木就会被淹死,到时候怎么办?”听了关于湿地植被恢复的工作介绍,罗云霞问道。
整个会场顿时安静了下来。
正在汇报的工作人员诚恳地表示:“确实存在这样的风险,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会继续研究,考虑适当减少乔木的种植,多补充一些灌木。”
类似这样的活动,罗云霞不记得参加了多少回。
2020年11月26日,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司胜平又来到了巢湖边。“今年的汛情对巢湖流域影响很大,大量的植被破坏,现在又临近冬天,恢复工作进展怎么样,得来看看。”
据了解,目前合肥每年都有针对巢湖的专项督察,同时会结合各种主题活动、时间节点,从不同角度对巢湖综合治理进行调研和督察,一般在3个月以上,涉及的5个区县,当地人大相关部门也会对辖区内的相关政府工作进行监督。
推进巢湖治理,不能指望一纸法规就能解决问题。为此,合肥市人大充分发挥职能,利用法律手段主动介入,通过现场查看、听取汇报、座谈交流、联动督察等多种方式,监督相关部门推进相关法规贯彻落实,同时提出意见建议。
“每次接受人大监督的时候,我心里其实都惴惴不安,生怕工作有什么纰漏,但是一年来,随着对相关法规的深入了解,逐渐了解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能做的该怎样做。”曾接受过多次监督的合肥市某部门负责人说。
“就目前情况来说,相关部门在具体工作当中仍然存在问题,人大可以在职权范围内,通过制定相关法规令行禁止,为各职能部门画上一根‘红线’,综合多方面意见,避免单一目标建设,确保全面实现巢湖综合治理有力推进。”徐春雷表示。
汪卫东表示,以加强监督管理为抓手,从完善工作机制入手,明确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和河道管理的具体定位规划、主要方式、禁止行为和主要举措,湿地建设保护和河道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得到了提高。
建设思路改变,建设方案完善,法制力量成效初显
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工作人员董郑龙正和工人们一道忙碌着。他们打算近期补种一些树木。湖滨国家湿地公园2017年批复建设,自那时起,董郑龙就在这里工作,主要负责公共设施的维修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湿地公园的变化,一点一滴他都看在眼里。
“过去我们考虑更多的是旅游,而不是环保,换句话说,是开发利用为主,在开发利用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保护。但是随着工作的推进,尤其是2019年以来,根据新出台的《决定》和《条例》,我们的想法逐渐变了,对生态修复的理解也逐步加深,取消娱乐设施、不改变地形地貌、不做路面硬化,全面恢复被破坏的生态。”董郑龙说。
董郑龙又指着眼前的树木和草地说,现在湿地中种植的植被没有景观植物,全部是本地物种,一方面成活率高,另一方面符合原生性的需求。
“经过一年的推进,各方逐渐明细了责任,保护湿地的意识逐渐得到加强,对湿地规划建设也起到了推动作用。”罗云霞说。
以点带面,《决定》和《条例》对其他湿地保护起到了借鉴指导和推广作用。罗云霞介绍说,目前合肥有不少河流和湿地区域,虽然并不在《决定》规定的十大湿地范围内,但都开始按照要求自觉进行生态修复工作,效果良好。
目前,《决定》涉及的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已累计投资52.75亿元,恢复修复湿地6.2万亩,种植乔灌林木300余万株,水生植被431平方米,沿岸有记录的鸟类总数已达300多种。三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初步完成,据统计,滨湖湿地年接待游客已达100万人次。
据了解,2021年,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将开展多项重点工作助推巢湖综合治理。
在立法工作方面,将从水源保护入手,修改《合肥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管好饮用水水源,促进管住、管好入湖之水,改善巢湖流域水质;还将修改《合肥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以节水措施保护好巢湖流域水资源。
在监督工作方面,将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2020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及巢湖综合治理情况的报告,并开展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情况监督调研,以监督力量推动巢湖治理工作。
版式设计:汪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