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3月26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在高原荒滩播种希望(中国道路中国梦·我身边的党员③)

扎西顿珠 《 人民日报 》( 2021年03月26日   第 07 版)

  格桑花,西藏人民心中最美丽的花儿,寄托着高原儿女渴望幸福吉祥的美好心愿。张来智,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汉子,有着东北人的豪爽和热情。这位援藏干部,凭借实干和坚守,在雅鲁藏布江畔的荒滩上开垦出一条通往幸福生活之路。

  18年前,40岁的张来智响应号召,入选成为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批援藏干部。每逢旱季,雅鲁藏布江两岸不少荒滩地经常是一幅砾石遍地、黄沙漫天的景象。想到自己在内地发展生态的工作经验,张来智反复思考如何让这里绿起来,让周边老百姓也跟着富起来。

  说干就干。在各方支持下,张来智在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东嘎乡选中了一片荒滩地,打定主意修复生态,发展休闲旅游。困难随处可见,挑战接踵而来。高原生态脆弱,气候恶劣,再加上荒滩地里土壤成分极少,尽是些沙子石头,林木都不好养活。土地硬?那就尖镐、钢钎及铁锹轮番上阵;氧气少?那就两个人换着挖……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耕耘,曾经荒凉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改变。优美的景色吸引来了市民及周边村民,就连过往的游客也经常停下车来歇歇脚。

  2013年,张来智又面临一个抉择。是像大多数离退休同事一样,回老家或是中意的城市安度晚年,还是继续完成生态修复的事业?几乎没有犹豫,他选择了后者。修水渠、剪树枝、浇水……为了干活方便,他干脆就近搭起几间小房。如今,近80亩的荒滩地被郁郁葱葱的沙棘、杨树林覆盖,汩汩流水沿着人工水渠润泽林间,筑巢的鸟儿在枝头鸣叫,整体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生机盎然的景象令人赏心悦目。

  对张来智而言,从牡丹江旁到雅鲁藏布江畔,变的是奋斗的地点,不变的是为祖国和人民奉献自己所有力量的信念。选择可以不同,但坚守何其相似。科研工作者的坚守,让科学难题迎刃而解;驻村干部的坚守,让脱贫攻坚捷报频传;解放军战士的坚守,让祖国领土不受威胁……无数共产党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凝聚起奋斗的激情和力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以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离不开日积跬步至千里的韧劲。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事做好,平凡的人也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平凡的工作也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作者为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东嘎乡东嘎农牧生态开发示范园员工)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