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3月26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家乡桥梁 见证变迁(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征文)

孙邦明 《 人民日报 》( 2021年03月26日   第 08 版)

  在我家乡的村子前,有一条大河蜿蜒流淌。“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从颤颤巍巍的小木桥,到粗糙厚重的石拱桥,再到简洁大气的钢筋混凝土大桥,家乡三代人用勤劳和智慧搭起一座座桥。桥的变迁,印证着祖国前行的铿锵步伐。

  童年时代,我的家乡是贫穷的,为了摆脱贫困,桥一定要修。枯水季节,村民们站在搭起的毛竹架子上,喊着震天的号子,抡着铁锤,一下下连续击打,将碗口一样大、漆好桐油的粗木尖柱牢牢地楔入水底深土中。木架被铁丝扎牢,铺上钉实的木板,一座土法自建的木桥,连通了村内村外。

  后来,饱经风雨的木桥渐渐苍老斑驳,露出筋骨。行人走在上面,木桥显然有些吃劲,晃悠悠的令人揪心。1984年,我正读高中。那年,老木桥架不住夏季山洪的冲击,顷刻间坍塌。之后,大木盆成了摆渡学生上学的工具。老村长心疼,下决心要建一座不易腐烂、不会被冲垮的石桥。

  说干就干,打围堰,抽干水,大石块、沙子和水泥从远处运来,手扶拖拉机轰隆隆响,奔波在路上。乡间的能工巧匠昼夜抢工,堆砌勾缝,填土试验,整整一个月,宽2米的石拱桥架了起来。相比木桥,它结实耐用得多。

  这一年,远方的讯息、南方的香蕉、流行的服饰等,纷纷进入了乡村,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村里的土特产,也走了出去,走进城市的百姓家。后来,我也通过石拱桥走出了乡村,踏上了外地求学之路。

  世纪之初,我回乡看望母亲,村前的石拱桥不见了,一架宽阔的钢筋混凝土大桥,连接着村庄与平整的柏油马路。大桥的栏杆,在阳光下熠熠发光;两尊半人高的石狮,威严地蹲守桥体两端。如今,像这样美观结实的桥梁,家乡还有许多。家乡的桥,不仅连接着四通八达的路,也绘就了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

  白天有花香,夜晚有路灯;忙时田间地头有机器,闲时乡村大舞台节目丰富多彩……随着桥梁越建越好,村庄越变越美,百姓生活也越来越富足。

  短短几十载,家乡桥梁的变迁见证着乡村振兴的步伐,也见证着家乡人民蒸蒸日上的幸福小康生活。

  (作者为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林头中学教师)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