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副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3月26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注意力,“好钢用在刀刃上”(数字时代的文化生活)

路 畅 《 人民日报 》( 2021年03月26日   第 20 版)

  打造个体注意力分配的“知识图谱”,提高信息利用效率,让有限注意力得到保护。注意力要“好钢用在刀刃上”,同时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在线演唱会、在线办公、在线教育、在线零售,甚至在线医疗、线上展览、线上旅游……智能技术的发展,让“在线”生活成为常态。线上信息丰富多元、线上活动方便快捷,既给人们带来大量选择,也使原本就有限的注意力面临巨大挑战。用好自己的注意力,成为数字时代每个人的必修课。

  注意力是个体的一种心智能力,被认为是“一种无形的、有限的、最基本的心理资源”。人类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从“注意”开始的。没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就不能有效从事各类活动,也无法进行长时间的复杂思考。数字时代过度充裕的信息和个体的媒介化生存,容易带来注意力的超载,造成注意力过度损耗的精神疲劳状态。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当下年轻人每天在游戏、长短视频和直播等娱乐项目上投入的时间为两小时左右。其中,某款游戏的平均日活跃用户数量已经超过1亿。热播剧、明星动态、动漫、电竞消耗了年轻人大量的时间,大大压缩了对其他信息的处理空间。

  数字时代,注意力面临的另一个挑战就是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难以形成专注力。许多人不停刷新社交媒体回复消息,不断被娱乐八卦和热搜吸引点开链接,不时在直播、购物、游戏等网页间切换……时刻处于感知选择中,很难对一个信息作深入的判断和分析,很多是不连贯、跳跃性、没有逻辑联系的信息序列。可以说,过多的信息切换让大脑处于游离状态,个体的深度学习和专注创新能力受到严重挑战。许多人习惯了刺激性强的视听信息,难以阅读长文,甚至难以忍受复杂的工作任务,这就是注意力“失焦”的体现。工作和学习不停地被弹出的信息打断,就会使注意力像散射光一样四处弥漫,难以集中。

  在信息过于丰富的环境中,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研究表明,注意力犹如肌肉,可以通过科学锻炼不断提升。我们要强化注意力管理,用好宝贵的注意力。

  用好注意力,首先要科学辩证看待海量信息。不是所有信息都是有益的,也不是所有信息都是主体的“刚需”。要善于做好信息选择的“加减法”,在有效有益信息上分配注意力。尤其当面对无数网络超链接时,要善于分辨哪些信息是可以嵌入个体认知的“硬通货”,哪些是拓展视野的“辅助键”,又有哪些是纯粹消耗精神的“无用功”。最有效的注意力管理方式是建立个体信息需求的层级序列,打造个体注意力分配的“知识图谱”,提高信息利用效率,让有限注意力得到保护,形成良好的注意力使用习惯。

  用好注意力,还要提升注意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注意力要“好钢用在刀刃上”,同时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注意时间越长,说明注意力越稳定集中,越有利于个体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学习。可以说,注意力的稳定性是深度学习和创造力的标识。深度的学习和创造,离不开对认识对象进行系统、深刻和完整的反映。只有不断修炼慎思明辨的理性和澄澈清远的心境,进行有效的目标管理,才能排除干扰信息,才能思维高度集中,精神专注高效,用心做好一件事。

  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注意力,是信息时代的必备功课。成功的事业往往需要数十年如一日的匠心持守。从心理学角度看,熟练掌握一项技能,就是通过大量的、全神贯注的投入实现与事物的深度联系。反之,碌碌无为的生活并不都是因为能力不足,还因为把过多注意力花费在获取无效信息上,对事物缺乏深入的思考分析和持之以恒的实践积累。在数字时代,既要保持对信息的认知敏感,不让重要信息擦肩而过;也要强化注意力管理保护,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让精神状态更加坚定从容。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