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3月25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安徽省桐城市黄甲镇杨头村——

好路进山 好茶出山(一线调查·走村串户探振兴)

本报记者 韩俊杰 《 人民日报 》( 2021年03月25日   第 06 版)

  杨头村新貌。
  资料照片

  核心阅读

  杨头村是安徽省桐城市黄甲镇的一个偏远村庄,2014年建档立卡时,村里贫困发生率达67%。如今,通往杨头村的路实现硬化,依托茶叶等特色产业,当地获得了乡村振兴的发展动力。

  

  从羊肠小道到硬化公路

  从黄甲镇三新村出发,途经长约8公里的山路,才能到达位于大别山余脉深处的杨头村。在一些路段,道路修建在悬崖峭壁上,十分险峻。随着道路的蜿蜒,海拔也逐渐上升至800多米。

  记者来到杨头村,只见一座座民房分布在河谷两侧,分别是河东、河西和中心村三个村民组。更高更远处,还有冲里组,那要再驱车爬几道坡才能到。

  杨头村是安徽省桐城市黄甲镇的一个偏远村庄。曾经,因为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家家户户种茶叶,却卖不上好价钱。如今,杨头村依托茶叶等特色产业,人均年收入达到1.8万余元。

  年近七旬的退休教师朱长友告诉记者:“以前,因为路不通,村民在羊肠小道上走半天,才能把茶叶卖到桐城去。孩子们上学也十分不便,要到10公里外的学校,所以辍学现象十分严重。”

  截至2020年底,杨头村8公里干道全部实现硬化,沿路安保工程全部安装完毕,通组道路也全部完成。此外,农饮水工程实现全覆盖,并全部实现通电、通信和通网。

  一大早,记者就看到几户村民正在忙着盖新房,运输车辆进进出出,建筑材料摆满了院子。“这几年,杨头村对50多户危房进行了改造,根据贫困户、五保户等不同类型进行补贴,最高可达两万元。”杨头村村委会副主任徐国忠说。

  从家家制茶到合作发展

  杨头村所在的黄甲镇是个纯山区镇,人均耕地不足0.3亩,而杨头村更是一点耕地也没有。连绵起伏的茶山常年氤氲在云雾之中,山坡上的兰草花香浸润着茶树。杨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慧敏办了一个茶叶生产加工合作社。但他告诉记者,“我这个合作社规模小,王忠平的更大一些,他是最早把茶农组织起来发展的人。”

  2006年,王忠平组织40余户茶农,成立了有机茶合作社。“茶农分散经营,种植采摘标准不一,发展资金有限。”王忠平说,乡亲们年年守着自家的茶园,用老办法加工茶叶,一年下来收入也就只够温饱。为此,他决定回到村里带领大家一起干。

  合作社组织村民参加培训,在茶叶种植、采摘、加工技术上统一标准,并统一采购有机饼肥发放给茶农。同时,王忠平建起了标准化厂房,大大提高了茶叶品质。“家里采的鲜叶大部分卖给合作社,自己再制作一些家用。”72岁的村民许成道,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他和老伴儿及三个孩子,只靠12亩茶园为生。随着各项帮扶措施落地,家里的茶园也扩大到29亩,每年收入将近10万元。

  如今,一大批走出山区的年轻人纷纷回乡,加入合作社。“社员达到110多户,生产的茶叶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杨头村驻村第一书记甘震说。

  杨头村现有标准化有机茶园4500亩,成为远近闻名的茶叶专业村。其中集体茶园50亩,建有杨头有机茶专业合作社、杨头国色天香茶厂等四座标准化的专业茶厂。不久前,杨头国色天香茶厂生产的200斤、货值8万元的绿茶成功出口日本。

  从日子红火到村风和谐

  近年来,杨头村通过村两委换届,开展“四议两公开”“村民说事会”等,培育了和谐的村风。“该公开的必须公开,让村民参与进来,以公平公正换来心气通畅。”黄甲镇党委书记潘东香说。

  干部群众一条心,让杨头村变了一个模样。朱长友感慨,富起来的杨头村,村民关系越来越融洽。现在,村里发展产业的人多,勤劳致富的人多,笑容满面的人多。“大家想的都是干事创业,把各自家里的日子过红火。”朱长友说。

  除了种植茶叶,村民桂祖芳现在有了新的增收来源。“茶树花也可以利用起来,从中提取化妆品、食品的添加剂。”在外地读书的儿子告诉桂祖芳。听说这个消息后,桂祖芳动了心思。为此,他专门跑到浙江学习先进经验,并得到了扶贫工作队、镇村干部的支持。

  “以前的茶树花,花期过后落在了地里,白白浪费掉了。现在采集加工后,可以直供外地市场。”桂祖芳说,采集茶树花不仅能帮助村民增收,还能提高茶叶品质。下一步,他还打算在杨头村建立生产基地,把产量提上来。

  每年采茶季节,山外的车辆就挤满了杨头村。每家每户都要雇山外的人来帮着采茶,少不得还要安排他们住下。而对于零星进村的游客,住宿就成了问题。

  于是,村民吴小文成为杨头村第一个开民宿的人,他盖起了三层楼房,“民宿”两个字格外醒目。“杨头村有山有水有茶产业。等到将来村子建得更好了,咱不愁吃不上旅游饭。”王慧敏说。

  

  ■记者手记

  心里有底气 日子有奔头

  曾经的杨头村,因为交通不便限制了发展。如今的杨头村,在好政策帮扶下,打通了公路、兴旺了产业、美化了环境,涵养了村风。整个村子焕然一新,农民群众脸上有了笑容,心里有了底气,日子有了奔头。

  让村民生活更富更好,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如何才能实现这个目标?杨头村给出的答案是,政府出力完善基础设施、建好茶产业基地,进而带动农户推动合作经营。有点子出点子,有力气出力气,形成一户带一片、一片带全村、全村共繁荣的抱团式发展局面。唯有这样,乡村产业才能形成规模化效应,村民才能看到变化、得到实惠,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相信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干部带好头,村民齐努力,杨头村一定能更好地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村民的笑容更甜、生活更美、日子更舒心。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