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3月24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让城市像海绵般“呼吸吐纳”(新知)

于 石 《 人民日报 》( 2021年03月24日   第 05 版)

  【现象】每年雨季,积水内涝成为不少城市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城市规划、设计、建设领域的探索和创新,海绵城市的提出为修复水生态、涵养水资源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路径。此前,广东省广州市出台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明确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形成海绵城市建设体系,建立健全海绵城市设施建设和日常管养长效机制。

  【点评】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换句话说,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又可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近年来,不少地方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在防治城市内涝、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在江西萍乡,超八成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标准,逐步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整体目标;在吉林白城,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困扰城市发展的缺水难题得到解决,昔日的“风沙城”正发展成为东北“水乡”。随着海绵城市的推广普及,越来越多的地方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开始重新审视人与城市、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关系。

  从长远来看,海绵城市不仅能够治污蓄水,还可以构建良性的生态运行体系,“让城市融入大自然”。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设施,实现了雨水的调蓄、净化,营造出与自然相容的生态景观;城市公园、林荫绿带等场所,创造了更优质宜居的环境,“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从这个意义上说,打造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生态之城,才是建设海绵城市的最终目标。

  也要看到,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雨洪涝,个别地方预防和应急工作存在不足;针对海绵城市的设计建设,少数地方还有贪快求全的问题。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久久为功,离不开持久的耐心、科学的精神、系统的办法。持续将海绵城市建设推向深入,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源头减排、蓄排结合、排涝除险、超标应急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推动城市内涝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吐纳”,营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建设高品质的现代都市,才能把良好生态环境打造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展现美丽形象的发力点,实现美丽宜居、幸福栖居。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