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3月23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植被的绿色贡献(国际论坛)

保罗·帕尔默 《 人民日报 》( 2021年03月23日   第 03 版)

  地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暖。这主要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上升所致,这些温室气体具有吸收地气系统辐射热量的能力。随着地球变暖,我们已经开始看到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变暖的持续,其中一些变化将变得不可逆转,并且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我们日常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提出,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大幅减少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该目标可以实现吗?答案取决于国际社会的承诺。更重要的是,要采取行动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020年10月,《自然》杂志刊登了我参与撰写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基于实地考察和卫星观测数据,得出“以前的研究测算低估了中国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量”这一结论。我们发现,2010至2016年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吸收约11.1亿吨碳,吸收了同时期人为碳排放的45%;此前的研究低估了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地植被全年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我们还发现,在夏季,黑龙江和吉林的植被二氧化碳吸收量也很大。

  能够进一步证实这一结论的事实是,在过去10至15年间,中国上述省份年造林面积在400平方千米至4400平方千米之间,这相当于每个省份一年就增加5.6万至61.6万个足球场的绿化面积。利用卫星观测,我们发现了植被的绿色度和地表生物量的显著上升。由此可见,中国植被的碳吸收能力是相当强大的,大规模、长期植树造林具有重要价值,坚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很重要。

  扩大地面观测网络以增进对这些森林和土壤中碳的吸收和储存方式的了解,将有助于制定国家战略。我们的研究表明,卫星对二氧化碳的独立观测与根据地面数据推断出的二氧化碳吸收估算值相一致。这预示着未来卫星观测能够在量化国家碳预算中发挥作用,有望用于评估《巴黎协定》的执行情况。中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年年底发射升空,这昭示着中国成功获得从空间监测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新能力。

  《自然》杂志上公布的这项研究源于我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毅的长期合作和研讨,想法则萌生于从欧洲航天局与中国科技部联合召开“龙计划”年度会议后返回途中的一次讨论。研究的成功还要归功于欧中“龙计划”项目长达10年的支持,以及我与中方研究人员之间的长期合作。

  未来该怎么办?我真的很高兴听到中国的减排计划: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实现如此雄心勃勃的净零排放目标,需要坚持不懈进行综合施治、协同减排——进行大规模的能源结构调整,以配合现有的绿化计划和其他形式的负排放技术。

  当然,技术不是万能的。要实现《巴黎协定》目标,归根结底需要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作者为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