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经济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3月23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四川眉山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本报记者 王明峰 《 人民日报 》( 2021年03月23日   第 07 版)

  春分前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凤鸣街道金烛村,天气晴朗,春暖花开。村里的种粮大户王程淋正抓紧时间和工人们一起忙着育秧。

  育秧大棚内,育秧机“轰隆隆”地运行着。履带带动育秧盘经过装底土、压实浇水、撒种子、覆薄土等环节,然后用叉车转运走装好的育秧盘,再用不透明的塑料布盖严实。经过一周时间的暗室催芽,随后放置到田间摆盘,进行秧田育秧。整个过程快速高效。

  “采用工厂化育秧技术,每天大概能育秧400亩,效率高,且底土、浇水、播种均匀,出苗又齐又壮,便于后续机械化插秧。”王程淋介绍,目前,他带领的彭山区成林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动机械化耕种,为1万多亩稻田育秧,只需要十来个人工作不到一个月即可。

  合作社内,随处可见收割机、拖拉机、育秧机、插秧机等机器设备。“一共有近60台,涵盖水稻育秧、插秧、施肥、收割、烘干全过程。”王程淋说,近几年,合作社业务从跨区域机械作业逐步向全程水稻托管转型,水稻种植户将自家田地交给合作社托管,等收获后再来领取收成即可。

  目前,成林农机专业合作社年种植水稻超过1万亩,亩产量能达到1300斤左右。

  彭山区是国家级新型职业农民专项激励计划和四川省深化职业农民制度试点区县。近年来,当地着力构建职业农民培育体系,鼓励农户走职业农民之路,建立起职业农民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累计培训职业农民1000余人次。像王程淋这样的职业农民,绘出了别样的春耕图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王程淋是彭山区的首批新型职业农民之一。他说,通过培训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后,每年区里还会组织各类培训,涵盖政策、技术、产业方向等,持续提升新型职业农民能力。“接下来,我希望再多学习一些营销方面的知识,延伸产业链,同时继续提高机械化水平,争取种出更优质的水稻。”王程淋说。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