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科技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3月2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保护和认识极地微生物很有意义(创新谈)

刘诗瑶 《 人民日报 》( 2021年03月22日   第 19 版)

  对极地微生物的科学探索,将有助于人类探究生命起源、地球运动等科学命题,推动基础研究的进步

  

  最近,南极出现“西瓜雪”的新闻引发热议——南极某地的皑皑白雪竟然变成了粉红色,像被染上了颜料。科学家分析,这种奇景与一种叫做极地雪藻的极地微生物有关。随着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这种微生物会呈现爆发式增殖,覆盖冰雪表面,降低冰雪对阳光的反射能力,从而加速冰雪融化,扰动南极的生态平衡。

  可见,小小极地微生物,却是气候的“晴雨表”,反过来也影响着当地的生态环境。对极地微生物展开充分的科学调查,有助于全面深刻地认知这些生物群落,通过分析它们和极地生态系统的关联,更好地认识极地、保护极地。

  从重要性来看,极地微生物的研究价值丝毫不逊于极地动植物。保护极地微生物资源,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

  南北极有着世界上最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生存于这种极端环境里的微生物,相应具备了独特的生物适应机制,它们往往具备嗜寒、耐盐、耐压等特性,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对极地微生物的研究,是人类探究生命起源、地球运动等科学命题的题中应有之义。

  极地微生物的现实应用潜能也不容小觑。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以深海微生物为例,有的能分离鉴定出抗肿瘤、抗衰老、抗病毒的活性化合物,有的能对石油污染环境进行修复,有的可提取出酶,用于辅助生产洗衣粉。成长于极端环境下的极地微生物也逐渐显露出相似的优势,随着研究日渐深入,它们有望在海洋药物、生物农药、环境保护、生物技术等领域一展身手。

  近年来,我国加快海洋强国建设步伐。作为极地研究重要内容的极地微生物资源的科学研究和保护工作也需要进一步强化,为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可持续海洋生态环境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强化极地微生物资源研究与保护工作,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搭建更广阔平台。同时,也要做好极地研究的科普工作,让更多公众了解极地微生物保护的重要意义。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科研人员就远赴寒冷严酷的南北极,从海洋、冰川、湖泊、陆地等环境采集微生物样品,截至目前已分离出了近万株极地微生物。这为我国做好极地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前不久,隶属于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极地微生物种质资源库正式上线,将建设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南北极微生物资源保藏库和共享利用机构。用户既能查询极地微生物菌株的详细信息,还能享受极地菌株保藏、鉴定等服务。利用好已有的重要科学成果,让更多极地微生物资源信息公开、服务共享,相信全社会将更加重视、珍惜极地微生物资源。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