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科技、善用慢直播,大河奔涌的时代叙事、鲜活生动的百味人生,将一次次唤起共情、凝聚人心,助力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活
这两年,慢直播更多地走进人们生活。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超级日环食、猎户座流星雨,相继开启慢直播新技法;人民日报直播武汉东湖樱花,赏樱者“云”集;人民网慢直播“中国扶贫第一村”福建赤溪漂流,观众感受新时代中国农村新风貌;学习强国“云瞰神州”慢直播国内著名景区,带网友“云游”祖国壮美河山。一时间,慢直播火了,它出现在重大新闻现场,带着观众直击重要时刻;也出现在人们心向往之的地方,带大家云端感受赏心乐事和如画美景。
慢直播,顾名思义,是对事件及其场景全程不间断的直播,无剪辑、无脚本、无旁白解说、无背景音乐,重在原生态记录。不同于电影、纪录片等由创作者讲故事,在慢直播中,观看者自行发现亮点、诠释内容。
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慢直播是讲好中国故事、熔铸情感共同体的有效方式。慢直播贵在真实,通过持续不断的直播,让观众时时“在场”,随时跟进当下正在发生的事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纷杂难辨,朴素原始的直播反而更有力量。直播熊猫的生活起居、直播对珍稀动物朱鹮的保护、直播驯鹿迁徙、直播新疆雪景、直播海洋牧场示范区、直播“漫游”古城、直播通宵织毛衣……这些多议题、多情感维度的慢直播展现着真实世界的丰富多彩。
慢直播贵在凝神聚气,展现巨大的共情力量。相较于传统的单向度传播,慢直播在呈现新闻事件的同时更容易凝聚情感。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武汉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媒体连续多日24小时不间断直播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造过程,展示“中国速度”,展现中国力量。亿万观众在线“云监工”,使用“软萌”的流行话语赋予叉车、铲车、压路机、混凝土搅拌车人格特征。乍看单调的生产建造过程,被网友点染出温度,寄托了希望。前一段时间,河北推出“守望石家庄,静待重启日”的24小时慢直播,全国各地的人们守在屏幕前,为石家庄默默加油鼓劲。在这种共情和“云陪伴”中,人们感受到浓浓的温情。
慢直播贵在参与。慢直播具有身临其境的在场感,为广大观众提供交流场域,人们在观看慢直播和在线互动中,强化了共同记忆。如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慢直播,能够激发广大观众的情感,对重大事件形成难忘的民族记忆。即便在单向传播过程中,受众也强烈渴望共同的情感参与。以阅读小说为例,不少读者会把能够有效激发自己情感的段落和章节反复阅读,以至于将书翻散架。慢直播作为公共领域的新媒介形态,也体现了受众的情感主体性和参与感,是当代人新的感知方式和情感模式。
追根溯源,这种“提供素材让观众自己讲故事”的慢直播并非全新的传播形态。早在100多年前,电影诞生之初,电影人出于对新兴媒介和新知觉经验的兴趣,将摄影机固定在火车前仓,旅拍各种城市风景,可谓慢直播的鼻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影人提出用摄像机拍摄普通人的美学理想,开启现实主义电影先河。可以说,慢直播之所以受到欢迎,在于它以更加普及的方式实现人类长久以来的夙愿,即认知世界、理解世界、讲述世界的内在需求。
随着5G、4K、AI、VR等技术的发展,慢直播的技术支持无疑会更加成熟、更加完善。更多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形象、中国故事,将通过“云端”慢直播,走向五湖四海。善用科技、善用慢直播,大河奔涌的时代叙事、鲜活生动的百味人生,将一次次唤起共情、凝聚人心,助力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