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文化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3月16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活化历史建筑、建成12座博物馆, 内蒙古扎兰屯市——

小城故事多(会后探落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

本报记者 陈沸宇 翟钦奇 《 人民日报 》( 2021年03月16日   第 13 版)

  图为扎兰屯市历史博物馆。
  韩 冷摄

  核心阅读

  人口约40万、市区面积仅10多平方公里,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小城,却拥有12座博物馆。活化利用历史建筑、挖掘特色民族文化资源,如今,博物馆已成为扎兰屯的一张新名片,讲述着风味独具的小城故事。

  

  今年春节假期,家住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卧牛河镇的非遗传承人都叶梅有点忙。当地的中东铁路博物馆邀请她到展厅为游客展示剪纸技艺,欢度春节。看文物、听历史、赏非遗、学民俗已经成为当地的新年俗,不仅热闹,也更有文化气息。一名游客说:“第一次在博物馆过春节,没想到这座小城的博物馆这么有意思。”

  人口约40万,市区面积仅10多平方公里,扎兰屯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小城。但这座不大的城市里,却有着12座博物馆,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讲述着风味独具的小城故事。

  活化利用

  建筑遗址焕发生机

  “黄房”,是扎兰屯市的独特风景。这些黄色外墙的欧式建筑属于中东铁路建筑群,包括中东铁路俱乐部、森林警察宿舍、六国饭店等旧址。如今,这些历史建筑大多成为博物馆,记录着扎兰屯的历史。

  1897年起,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扎兰屯作为重要站点得到开发。上世纪90年代起,城市建设势头很猛。时任扎兰屯市文体局副局长冯靖宇说,扎兰屯人意识到,要把文化遗产保护放在和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注重遗址利用,赋予历史文化时代内涵并彰显其新的价值。随后,这种相对超前的理念被当地政府写进工作报告。随后几年,一度无人问津的“黄房”迎来新的生机。

  2006年,扎兰屯以原中东铁路俱乐部为基础建设了扎兰屯市历史博物馆。之后,又陆续对21处中东铁路建筑遗址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利用老建筑建设了5座博物馆,历史建筑在活化利用中得到了专业保护。“这是道钉,这是扳道岔……”在中东铁路博物馆,曾在铁路局工作的刘大爷正在讲解展品。讲解员说,这些老铁路工人对展品的了解有时比他们还细致,“这曾是他们亲历过的岁月。”

  扎兰屯市委宣传部部长于萍是中东铁路建筑群保护工作的见证者之一。她说,20多年间,文保工作始终是当地的重点工作。“十一五”期间,扎兰屯就投入超过1500万元用作文物基础设施经费。2013年,中东铁路遗址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扎兰屯又投资1亿元,用于建筑遗址群的保护和修缮……

  除依托中东铁路建筑群建设的博物馆,当地还积极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建设了达斡尔民俗博物馆、鄂伦春民俗博物馆等民族文化博物馆,规模不大,但各具特色。如今,扎兰屯市拥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2处,博物馆12座,馆藏文物5000余件。这些博物馆已成为扎兰屯的新名片。

  群策群力

  文保队伍发展壮大

  说起这些博物馆的建设历程,扎兰屯文旅局文博管理中心主任崔东波记忆犹新。有一次,崔东波听说在距离扎兰屯百余公里的博克图镇,有一位专注于中东铁路相关文物的民间收藏家,正准备出手一批当时中东铁路兴安岭隧道中的煤油灯、铁路工人的工作证等文物。欣喜之余,崔东波获悉有不少民间藏家也正“盯着”这批文物。

  “如果被别人抢先了,不仅价格会升高,文物的完整性也会受影响。”崔东波和同事赶往博克图镇,在他们的耐心沟通下,这位收藏家最终同意将这批文物出售给他们。

  在中东铁路博物馆里,还有一批“借来”的藏品,它们来自当地民间收藏家鄢春田。鄢春田退休前是公路系统的职工,近年来,他先后投入40余万元,收藏了包括昔日铁路工人用过的道钉、井头等在内的文物。鄢春田曾想自己开一座博物馆,将这些文物展示给大家,经过与文保工作人员的多次协商,老人最终欣然同意将自己的部分藏品借给博物馆展览。

  博物馆的建设,还带动了扎兰屯文物保护队伍的发展,实现了文物保护志愿者、讲解员从无到有的突破。

  张琪是中东铁路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从2011年开始就在这里工作,是当地最早的一批讲解员。目前中东铁路博物馆共有14名讲解员,都是当地的年轻人。编制讲解词、设计展板、设置布展……讲解员们为博物馆建设提供了不少好主意,当地也定期对讲解员进行培训,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我觉得这项工作特别有意义,我们作为青年一代,有义务把扎兰屯的历史保留好、讲述好、传承好。”张琪说。

  文旅融合

  历史印迹走入生活

  “诗情未尽在苏杭,幽绝扎兰天一方。”老舍先生曾这样赞美扎兰屯。在这里,有穿城而过的雅鲁河、面积广阔的原生林,风光如画、幽绝一方。

  各具特色的历史建筑让扎兰屯的旅游资源更加丰富。文旅部门的工作人员说,有的游客本来冲着自然风光来,看到这么多历史建筑和博物馆,就会多逗留一段时日。2019年当地接待游客341万人次,同比增长5%,收入32.9亿元,同比增长6%。

  在中东铁路博物馆,馆内专门开辟有当地民间艺术家作品展馆,剪纸、钢笔画、羽毛画、书法作品琳琅满目,展现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印迹。退休工人孙大爷住在中东铁路博物馆附近,博物馆落成后,他常来参观,“原来扎兰屯还有这么多能人。”如今来博物馆不仅能参观学习,还能在这里选购文创产品、订购作品,带动了一批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兴起。

  为了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知识,扎兰屯每年都会开展“博物馆进校园”活动。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会将展板及条件允许的展品带到校园,实现“把展览办到教室,把博物馆搬进校园”。同时,他们也会邀请当地中小学走进博物馆开展文化拓展活动,实现“馆校互动、文教共进”。

  张琪每年都会参加“博物馆进校园”活动,每次他们来到校园,孩子们都很兴奋,在听讲解过程中也会不停提问。每年夏天,博物馆还会从学校选拔“小小讲解员”,让小朋友们体验博物馆的工作。“通过和展品的近距离接触,孩子们对这座城市的历史更感兴趣了。”张琪说。

  如今,中东铁路风情历史文化街正在建设中。当地文旅部门工作人员介绍,招商工作正在稳步开展,文化产业、特色民宿、民族美食将在这里汇集。等到对外开放时,游客们抬眼可见蓝天青山,俯首可品美食美器,侧耳可闻列车轰鸣,迈步可履百年风情。

  (韩冷参与采写)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