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2月19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中企运营的巴西巴拉那瓜港服务和运力大幅提升——

老港口展现新活力

本报驻巴西记者 朱东君 《 人民日报 》( 2021年02月19日   第 03 版)

  图为巴拉那瓜港集装箱码头。
  中国招商局港口控股有限公司供图

  位于巴西南部的巴拉那瓜港是巴西第二大港口,大批大豆、咖啡从这里运出。2020年,巴拉那瓜港集装箱货物量逆势增长。历经86年风雨的巴拉那瓜港能走出困境,呈现今天的活力,与中国企业的参与和贡献密不可分。

  “中国投资和中国设备提升了港口运营能力”

  货船慢慢驶近巴拉那瓜港集装箱码头,一排蓝色集装箱起重机在视野中越来越清晰。长长的起重臂伸向海面,最外侧的两架新型起重机由上海振华重工生产。

  “这两架起重机的吊钩高度达50米,是南美地区最高的。”码头操作计划经理费利佩·弗兰萨告诉记者,有了新型起重机,吊装集装箱在操作高度和水平距离上更加自如、高效,满足了更多船舶的需要。

  巴拉那瓜港对内辐射巴西东南沿海经济重地,对外连接南方共同市场、欧盟与亚洲市场,是区域性贸易互联互通的重要海运枢纽。但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等问题曾长期困扰港口发展,港口竞争力随之下降。

  2018年,中国招商局港口控股有限公司收购巴拉那瓜港集装箱码头运营公司,并投资扩建码头,将码放集装箱的堆场扩大约15.7万平方米,增加了一个220米长的泊位。现在,码头能同时停靠3艘大型集装箱船,设计吞吐能力由150万标准箱增加至240万标准箱,成为南美地区设计吞吐量最大的集装箱码头。

  弗兰萨已在巴拉那瓜港工作了21年,看到新扩建的集装箱码头,不由得想起早年间的工作场景:“那时我们没有先进设备,干活难、效率低。”在中方接管运营后,码头的集装箱年吞吐量由70多万标准箱提升至去年的近100万标准箱。“近100万标准箱,这个数字我们以前只在杂志上见过!新码头真是令人振奋!”弗兰萨感叹。

  截至2020年,巴拉那瓜港集装箱码头已开通16条航线,远达欧洲、远东、地中海和北美等地。扩建的堆场为容纳大型工厂设备等大件货物带来了更大空间——去年码头大件货物收入增长102%。“中国投资和中国设备提升了港口运营能力,也为新业务提供了新机遇。”弗兰萨非常看好码头的未来发展,“能参与其中,我感到很自豪”。

  “将打造一个更安全、环保、高效的重量级码头”

  站在巴拉那瓜港集装箱码头往海面远眺,除了行驶的货船,还能不时看到海豚、鲸鱼、海龟、鱼群等。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保持,与扩建区域的建设方式有关。其水下结构的支撑物是一根根柱子。

  “我们一共打了7000多根桩柱。”码头环保事务负责人加布里埃尔·维埃拉对港口建设过程中如何确保环境质量颇有发言权,“比起填实的地基,这种施工方法更灵活,对环境的影响也更小。同时,桩柱为甲壳和软体生物等提供了栖息地,这些生物引来了鱼群,鱼群又引来了海豚等更大型的动物,海洋生态链有机运转。”

  维埃拉和同事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观测港口周边的生物。“我们观察海豚和海龟等动物的出现地点和行为特点,监测和保护它们在海湾中的觅食区域。”此外,码头还开展了地下水、空气质量、噪音和港口水质等监测项目。“中方实施了更有效、更可靠的环保措施,展现出着眼长远的负责任态度。”

  对于港口员工的工作安全问题,中方管理团队更是高度重视。弗兰萨说,中方全面审查并优化了集装箱装载流程和操作细节,包括装卸工人在船上的作业区域、与悬吊集装箱的安全距离、集装箱装卸操作软件、起重机吊钩降速、安装传感器防止拖车碰撞,等等。

  码头安全部门主管卡尤·绍特科夫斯基介绍道,“我们现在有全新的安全文化,管理层积极参与,相关流程和技术不断改进,安全培训和资格认证全面开展,工人的安全更有保障。这些长效机制的建立,将打造一个更安全、环保、高效的重量级码头。”

  “技术好、方法活、效率高,中国团队了不起”

  为了防止泥沙自然堆积影响船舶通航,港区和航道需要定期疏浚。眼下,大型耙吸船“新海虎”9轮正在巴拉那瓜港外航道作业。只见直径约一米的耙管缓缓降至海床,随着进舱命令下达,海底的泥沙便在轰鸣声中被吸入泥舱。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上海航道局巴西公司(上航巴西公司)负责巴拉那瓜港的清淤维护工作,通过拓宽加深航道,使最大通航船舶从5万吨级升至10万吨级。港口管理方负责人路易斯·加西亚说:“到那时,巴拉那瓜港将拥有前所未有的条件,可以停靠更大的船舶。港口的货物量、岗位数量和员工收入都将因此得到提升。”

  与耙吸船协同作业的,是每隔两三天便出海一次的测量船。海底哪处不平整,需要清除的淤泥有多厚,都要依靠即时水深测量数据确定。

  参与巴拉那瓜港疏浚工作的余洪强介绍说,测量员必须凌晨5时出发,到达工作海域后,每隔半小时就要根据水质和温度调整一次测量参数,直到下午5时返航。晚上7时,将测量数据传送至岸上工程技术人员,直至半夜才能处理完,反馈给耙吸船。每到这时,余洪强所在的工作群总是特别繁忙,“有时针对一个很小的细节,船上和岸上的工作人员都要反复沟通。外海风浪大,作业困难,正是凭借责任感和精细化操作,我们才能完成任务。”

  “新海虎”9轮巴方船长若泽·拉莫斯对中方团队的勤奋高效赞不绝口。“前两年,我们在内航道疏浚时遇到了难题,新规定要求我们在作业过程中不得把吸入泥舱的泥水直接排入海中。泥舱一旦装满,即使其中80%是水,也要去指定区域倾倒。”这一规定是为了防止海底杂质污染水体,但倾倒一次往返约需6小时,成本很高。中方很快摸索出解决方法,通过实时监控吸入耙管的淤泥与海水比例,随时调整泥泵吸力,大大增加了淤泥占比。“技术好、方法活、效率高,中国团队了不起。”

  海风中,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码头工人用呼喊声交流着信息。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巴拉那瓜港正重现勃勃生机。

  (本报里约热内卢2月18日电)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