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长江禁渔是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决策。
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要把相关工作做到位,让广大渔民愿意上岸、上得了岸,上岸后能够稳得住、能致富。
退捕后,岸线生态环境有何改善?上岸后,渔民们的生计如何保障?记者来到安徽巢湖,与上岸渔民一道细算小康账。
“渔家住在水中央,两岸芦花似围墙。撑开船儿撒下网,一网鱼虾一网粮。”
安徽省巢湖市烔炀镇唐嘴村董劲松,14岁就开始跟着父亲董吉平在巢湖打鱼,曾经,捕鱼是还过得去的营生。他的妻子赵素霞,26岁那年嫁到董劲松家,懵懵懂懂地和董劲松定下了“约定”,日出而捕,日入而息,在巢湖上一道捕鱼谋生计。
2019年1月,巢湖渔业生态保护区实施全面禁捕。上岸后,自己工作咋解决?家里开支怎么办?娃儿上学如何保障?一个个实际问题摆在了他们面前。
一项项好政策密集出台,技能培训、转产就业、补贴到位、社保兜底,上岸后,董劲松一家人过上了越来越富足的小康生活……
一本就业账——
转产出实招,有稳定的工作,就有美好的生活
伸出蒲扇一般、满是老茧的大手,把撑杆小心翼翼地收好归拢,执拗的董劲松张望着烟波浩渺的巢湖水面。
“抬头望天,低头见水,看不见岸啊!”董劲松喃喃自语。脚下波涛汹涌,头上乌云密布。骤然间,狂风袭来,掀起层层巨浪。划盆剧烈摇晃,董劲松勉强稳住身形,双手握桨,奋力划动。一回头,妻子赵素霞一手扒紧船沿,另一只手拼命拽网。转瞬,大浪越过船头,汹涌着压向了头顶……“又想起过去捕鱼的日子了。”
家住巢湖边,烟波浩渺鸟飞旋。今年45岁的董劲松,少年时就随父亲下湖捕鱼,在船上,一漂就是30年。“除了打鱼不会别的。收成,全靠运气。”回忆过去的日子,董劲松拉开话匣子:“十网打鱼九网空,逮到一网就成功。多的时候,一天能打上百斤鱼,卖个好价钱。运气不好时,起早贪黑,空手而归是常事。”
天一冷,湖面结冰,赵素霞就带着榔头把冰敲碎,渔船这才离岸:网米虾、拉毛鱼、捕大鱼。
“一年说是能挣小十万,刨去成本,也就剩下三四万块钱。”赵素霞细细算起账来:渔网虾笼都要钱,一张网140元,一次撒网上千条,坏了就得换。柴油机年年请人修,一旦出湖捕鱼,两三百斤柴油一次性往船上搬。
“拉虾子时,机器从早开到晚,一天要耗几十斤油,太贵了,攒不住钱。”回想起来,赵素霞仍有些心疼。
2019年1月,巢湖渔业生态保护区全面禁捕的消息传来,正值过年,两口子捕鱼刚回来。正月初八,唐嘴村党总支书记王世昌登了门,一进屋,开门见山:“你们上岸吧!”
“等到6月开湖季再看吧,说不定还能继续干。”董劲松对捕鱼仍抱有期待。
赵素霞听后,沉默一阵,突然开口:“我们一分地没有,除了捕鱼,啥也不会,上岸后怎么办?”
“鱼肯定不能捕了,春节后我给你们介绍工作!”王世昌很肯定。
没有技术,咋找工作?王世昌找着唐嘴村老乡曹雁冰,老曹在合肥市里办企业,厂里正缺人手。2019年2月,董劲松成了一名焊工。过去撒网捕鱼的手,经过培训,拿起焊枪。像董劲松这样的建档立卡渔民,老曹厂里招了8个人。
“老家开门就见湖,我过去也下湖捕鱼。大学毕业后自主创业,现在全村有100多人在我这干活。”能为上岸渔民提供一份稳定工作,曹雁冰很开心。
转眼,就是3月。通过招聘会,赵素霞成了镇上一家电子科技公司的工人。家门口就业,还能照顾儿子上学、生活。
“我负责包装变压器,活不难,手速上来后工资还能涨,比过去捕鱼轻松得多。”赵素霞盘算,如今两口子都在厂里干活,没了捕鱼成本不说,少了风吹浪打的危险,也少了提心吊胆的不安。
实现转产就业,是保障渔民长远生计的根本之策。2020年7月以来,合肥市印发《关于巢湖禁捕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的意见》《关于落实禁捕退捕渔民结对帮联制度有关要求的通知》等文件。根据退捕渔民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等情况,举办多场退捕渔民就业帮扶专场招聘会、技能培训班。
巢湖市禁捕办工作人员李日智说,“我们开了6个班,从水产养殖、果树种植、渔网编织等方面对248个渔民进行就业培训,效果蛮好!”
站在巢湖渔业生态保护区的围堰上,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喜欢同上岸渔民拉呱:“每家接收渔民就业的企业都有一个方案,总有一款适合你!有稳定的工作,就有美好的生活。”
一本收入账——
补贴到位,扶持有力,让上岸渔民稳稳增收
走进董家小院,油菜尽情地在冬季吐出新绿,芦花鸡在篱笆前踱来踱去。一个小木船映入眼帘,“这是划盆,两头尖,中间宽,造价低,不易翻。过去我们就坐在这上面下网。别看它个头不大,但实用,能抗风。”小两口的三条船,赵素霞门儿清:大的水泥船25米长,可住家,能做饭,但因没有捕捞证,政府补贴了1.5万元。小铁船,证件全,补了10万元。“上岸后,渔船补贴我们一共拿到了11.5万元。”
划盆为啥留了下来?赵素霞说:“前几年我在家门口开了个藕塘,采摘季节,坐着划盆采莲藕更方便。池子里再养点鱼,也能挣点钱。”
“这个划盆,是爷爷的父亲那辈留下来的,留作念想。”董劲松冷不丁冒出一句话。
厨房不大,灶边两捆芝麻秆,门口一袋花生壳,木门,木桌,木橱柜。一顶印有“劳动致富”字样的草帽,挂在墙上,格外醒目。
“芝麻、花生、玉米都是自家种的,能吃能卖,剥剩的壳还能当柴火。”董劲松的妈妈赵小贞系着围裙,“过去,你们要这个时候来,家里准没人,都下湖捕鱼去咯!不管天多冷,套上雨鞋、雨裤就上船。”
2亩水田、3亩山地,是赵小贞和董吉平分到的田地。他们是兼业渔民:农忙下田种地,农闲下湖捕鱼。“过去地都自己种,现在年纪大了忙不过来,就流转了一亩出去,一年能有500块钱租金。”
“六七十还是劳力!”谈起地里的收成,赵小贞掰着手指数起来:刨去成本,花生一年能卖1000元,玉米能有800元,加上水稻收成的800元,靠务农,全家年收入能有3000多元。
董劲松在合肥上班,每月回家一趟。2020年9月,合肥市出台政策,针对跨区就业、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依法缴纳社会保险的退捕渔民,就业补助资金按照每年600元的标准给予交通费补贴。针对劳动年龄内与小微企业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的退捕渔民,每人还能拿到3000元的一次性就业补贴。
“上班每月能拿6000多元工资,还有补贴!”董劲松欢喜得很,“算上爱人的收入,一年稳挣八九万元。”
“细化政策,补贴发力。”安徽省巢湖管理局局长、合肥市禁捕办主任余忠勇介绍,对有劳动能力的退捕渔民进行培训时,培训期间每人每天能拿50元生活费补贴。居家就业的退捕渔民能获得2000元资金补助,建设渔业健康养殖基地的退捕渔民每户可以申请5000元资金。
按照“一船一档、以证定船、以船定人”原则,合肥市摸清了巢湖退捕渔船、渔民基本情况。2020年7月31日,巢湖水域2017年核准的持证捕捞渔船3464艘、渔民2209户、捕捞劳动力5638人的基础信息,全部录入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退捕渔船管理信息系统,做到了“不少一船、不漏一户、不缺一人”。2020年7月22日,巢湖水域剩下的捕捞渔船107艘、渔民93户全部退出捕捞,实现“船拆解、网销毁、证注销”,累计发放退捕补偿资金45285万元,实现持证渔船退捕“应补尽补、到船到户”。
大风起处,滚滚波涛涌向岸边。烔炀镇党委书记黄从平指着远处:“稳定的收入,稳住了上岸渔民。瞧瞧,再也见不到捕鱼的帆影了!”
一本保障账——
就业社保全覆盖,上岸渔民生活更安心
“湖里来,湖里往,一天不捕心发慌。”说起捕鱼的艰辛,赵小贞还是禁不住“吧嗒吧嗒”掉泪,扛着沉重的渔具,腰压得直不起来,落下肾下垂的毛病。
更令赵小贞揪心的是,孩子没人照顾。董劲松出生没几天,她就为着生计上了船。赵素霞也感叹:“孩子刚满1岁,我就跟着他爹下湖捕鱼,几十天见不到一面。想孩子了,只能在船上抹眼泪。”
董旭荣这个名字,深藏着董劲松对娃儿未来的期许。“孩子早上七八点钟出生的,那会儿太阳刚出山头,他爹就给他取了这个名字,想着旭日东升的好事呗!”赵素霞说,那个时候,日子虽然过得紧巴,但从没想过让孩子捕鱼,要让娃儿读书,去闯世界。
今年18岁的董旭荣,在烔炀中学念高二。2019年9月,上岸后的赵素霞有了时间照顾孩子生活,索性在学校附近租了间陪读房。早起买菜做饭,晚归洗衣洗碗,白天去附近的工厂上班,骑车只要五六分钟。
“这一年多来,孩子学习成绩明显进步了,前不久,刚从普通班考进了实验班。”聊起娃儿,赵素霞笑得合不拢嘴:“学费一年1700元,因为孩子拿到了助学金,一年奖励2000元不说,作为上岸渔民子女,每年还有500元的校内减免。”
董劲松家中,朴素的墙上贴满了孩子的奖状:“三好学生”“月考进步”“期末考试成绩优异”。从3间破旧平瓦房,到1994年新建的6间水泥平顶房,再到2001年加盖的2层楼房,董家不仅房子大变样,燃气灶、抽油烟机、水冲厕所一应俱全。
“我们俩现在每个月都能多拿几百块钱,生活有了保障。”董吉平和赵小贞从未想过,自己也能领到养老金。
2019年,合肥市出台规定,为上岸渔民办理每年2000元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交足15年,60岁以上的上岸渔民,则一次性补贴3万元。董劲松所在的公司2019年起已为他办理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赵素霞在捕鱼期间也自缴了养老保险金,缴满15年后,夫妻俩能享受到养老“双保险”。
船头舀水,船尾排水,船上的日子,确实辛苦。遇着狂风巨浪,感冒着凉、头疼脑热是常有的事。赵素霞说:“以前在湖上捕鱼,看病不方便。难受的时候,就吞几片备用药,熬一熬就过去了。”现在,上岸渔民每年只需缴纳200多元,就能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现在,村有医务室,镇有卫生院,看病凭身份证结算,很方便!”董劲松笑着说。
保障到位,上岸无忧。截至2020年10月30日,合肥市已实现巢湖退捕渔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100%,低保和住房保障率100%,转产就业率100%。合肥市市长凌云表示:“巢湖禁捕是为全局计、为子孙谋,财政、人社等部门正在加大安置保障力度,确保实现转产就业帮扶和社会保障安置两个全覆盖。”
一本生态账——
水质好了,鱼儿回来了,巢湖再现水清岸绿
驾起小船,王世昌一行在检查巢湖水面生态,忽然,水面有鱼群追逐嬉戏,一条大白鱼生生地跳进船舱,“乖乖,足有3斤多呀!禁捕一年多,这鱼儿长得可真快!”
其实,当年也有好光景。6月开虾湖,8月开毛鱼湖,10月开大鱼湖,12月底封湖。到了开湖季,一网兜下去,虾蟹活蹦,鱼儿乱跳。董吉平回忆:“运气好遇到鱼汛,隔一小时就得拉一次网。”
“巢湖水产‘四大怪’:银鱼当小菜,面鱼论条卖,湖虾色不败,白鱼补脑快。”余忠勇说这是当年巢湖的美妙。这些年,受水域污染、过度捕捞影响,巢湖水生生物多样性不断降低。从2016到2018年,毛鱼、银鱼、虾等品种产量都在急剧下滑。董劲松说:“退捕前,打到的鱼越来越小,面鱼以前至少两指长,退捕时常见的只有一指多长了。”
改变,刻不容缓。
系上围裙,卷起衣袖,拧开水龙头,赵素霞利落地把碗筷放入池中。清水一点点冲刷碗沿,油渍洗净,污水顺着管道缓缓流出。这与过去打水洗碗、污水横流的场景截然不同。赵素霞说:“改水没几年,变化大不少。”以前自家吃用都是井水,洗碗洗菜的水往门口随手一泼,“我家离巢湖就几百米,洒在地上的污水估计顺着田地,最后统统流进了湖里。”在她看来,改水加装污水管网后,用水方便、安全,也能为保护巢湖生态出一份力。
黄从平说,2017年开始,唐嘴村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改水、改厕轮番上阵,垃圾清理也提上了日程。赵素霞说:“家里垃圾过去直接堆在地上,柴火草木灰就拿去沤肥。如今,村里聘请了保洁员,家门口放上了垃圾桶。每天一大早,保洁员就挨家挨户清垃圾,将村道打扫得干干净净。”
“下雨天,雨水冲刷农田,化肥没吸收,农药有残留,都会随着雨水冲进巢湖里。”这阵子,赵小贞也忙活了起来。村里提出要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她头一个响应。余忠勇说:“巢湖蓝藻水华减轻,沿湖周边环境改善。2020年,巢湖Ⅳ类水好转到Ⅲ类水,是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质。”近期巢湖渔业和水质监测结果显示,全面禁捕以来,鱼类品种数量恢复增长,鲢鳙鱼个体重量显著增加,维护了巢湖生态系统稳定。
围绕建设绿色发展美丽巢湖,合肥近年来大力实施环湖十大湿地建设项目,以十五里河、南淝河等入湖河流、河口及滩涂湿地为重点,规划建设十八联圩、三河等10处湿地,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形成环巢湖湿地群。截至目前,“十大湿地”建设已恢复修复湿地6.2万亩,巢湖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明显改善。
作为巢湖总湖长,虞爱华心心念念水清岸绿:“生态环境蓝天绿地,百姓生活才能欢天喜地!”
如今的董吉平和赵小贞,撒网捕鱼变成了在家种地择菜;董劲松和赵素霞,则从整日风吹浪打变成了安心稳定上班。从捕鱼约定到小康约定,两代捕鱼人,相约家庭的小康年景,相约退捕后的宜居宜业,相约上岸后的富裕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