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2月02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文化融入城市生活、激发产业活力,四川眉山——

漫漫东坡韵 千载诗书城(解码·城市味道)

本报记者 王永战 《 人民日报 》( 2021年02月02日   第 12 版)

  图为眉山三苏祠。
  资料图片

  核心阅读

  四川眉山将东坡文化融入城市建设中,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公园里、街巷间、城墙边,眉山人都可以品味三苏的流风余韵。人们寻找着东坡印记、品读着诗书味道,他们的沉浸与热爱,让城市文脉得以赓续传承,也为眉山这片文化沃土汇入新的生命力。

  

  品一杯绿茶,感受唇齿间的香味,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城市湿地公园,年逾七旬的王国荣带着相机,品着茶,等待定格眼前的美好。

  王国荣原本不是眉山人,但在这里生活了五十一载,早已以地道的眉山人自居。在这座城,王国荣能感受到浓浓的东坡文化。许多年来,苏东坡是眉山人心中的代表人物,整个城市到处都有苏东坡的影子,随处可见的“东坡美食”、文化场馆、主题文创,滋养着这里的人们。

  东坡文化滋养城市

  悠悠眉州,千年古韵。

  眉山古称眉州,岷江、青衣江贯穿其中,重峦叠嶂、平坝丘陵,如方志所言:“介岷峨之间,为江山秀气所聚。”眉州多英才,丰润的水土孕育了无数眉山人,诞生了三苏父子这样的千古文人。“唐宋八大家中,苏东坡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占了三席”,王国荣引用诗人陆游描写眉州的名句——“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三苏的流风余韵,千百年来滋润着川西平原的土地。然而,在岁月的冲刷下,多年前的眉山城一度难觅诗书味,文化生活有些许单调。

  改变始自2000年,眉山建市。“东坡文化是眉山历史的灵魂,于是我们把东坡文化融入城市建设中,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眉山市住建局局长梅斌参与了眉山的规划建设,格外重视通过公园、景观等窗口展示城市文化底蕴。

  经过长期建设,如今走进眉山,东坡文化的气息浓郁。古城门楼、古城墙、三苏祠博物馆受到青睐,眉州大道、东坡宋城、眉州公馆等地广受欢迎。跟着“明月”“婵娟”这样的店游走,感觉是在苏词中穿梭。

  重塑的三苏祠十分雅致。每逢节日,市民们总愿意走进这里,品味三苏的千古文章。而在东坡湖畔重建的远景楼,则记录了苏东坡在其《眉州远景楼记》中对老家的盛赞:“吾州之俗……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

  当地诗人许岚很爱去“四苏公园”寻找诗歌创作的灵感。在苏轼公园忆东坡诗词,到苏辙公园看西子桥、文定楼,去苏洵公园感受“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的求学韧劲,逛苏母公园体会苏门教育之风……“在眉山,东坡文化氤氲在整座城市。”许岚说。

  文学氛围日益浓厚

  东坡文化也蕴藏在眉山人对散文、诗词的热爱中。“历史长河里,眉山人写就的散文名篇引人注目。”每逢给年轻人讲起眉山散文,当地散文家沈荣均总是充满自豪。

  翰墨味道由历史深远处飘到了今天。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眉山诗词人就集中在三苏祠一带探讨文学。随着眉山建市,眉山市诗歌协会成立,并举办了各种活动。

  如今,随着东坡文化日渐浓厚,眉山喜爱文学和诗歌的人越来越多。“目前,我们加入中国散文学会的作家已经有100多位。”沈荣均介绍,经过2015年散文名家走进眉山洪雅县采风、2017年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家代表走进眉山青神县采风和去年的全国文学名家在眉山采风创作等活动,眉山城里读散文、写散文、爱散文的氛围更浓了。现在,每个区县都有散文学会组织,市级还有散文刊物《在场》,刊发爱好者们的作品。

  眉山的三苏文化研究专家、词作人王晋川说,他有了越来越多年轻粉丝。“前不久我去四川工商学院讲课,主题就是眉山的东坡文化和诗词。”退休后,王晋川越来越活跃,也有了更多年轻好友,很多大学生喜欢和他一起探讨东坡、品析词作。

  在眉山,人们提到作家,就会说起眉山市作协主席刘小川和他组织发起的“东坡文化讲师团”。讲师团有近百位讲师,在社区和学校讲授东坡文化主题课程上百场次。刘小川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走近、了解三苏,品读东坡文化和这座城。

  文创产业丰富生活

  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只有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才更具活力。在眉山,人们早已习惯与东坡为伴。

  傍晚,到水街找家馆子,尝尝喜爱的东坡肉和东坡酥,是忙碌一天的眉山市文广旅局副局长涂勇的舒适时刻。如今,东坡美食已成为眉山餐饮的文化符号,遍布全城的馆子在满足当地人味蕾的同时,还吸引了八方食客。

  吃东坡美食,少不了东坡泡菜。眉山人的厨房里,几乎都少不了泡菜坛子。泡菜产业已成为眉山的鲜明符号,目前东坡泡菜远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逛眉山东坡区的中国泡菜城,人们少不了去中国泡菜博物馆里一探究竟,了解泡菜的前世今生。“或许东坡先生本人也难以想象,他当年在老家最爱吃的一道‘盐水萝卜’,竟能产生这么大的价值。”涂勇说。

  如何让诗词古文变得更加有趣,在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看来,魔方、折扇等文创产品是重要渠道。走进三苏祠的文创区,写有东坡诗文的明信片和折扇、创意感十足的东坡诗句魔方、印有东坡《潇湘竹石图》的书签、便签,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赏。人们结束文化之旅后意犹未尽,通常会选购一些喜爱的文创产品,“把诗词带回家”。

  漫步东坡城市湿地公园和“四苏公园”,赏拱桥,登望月台,尽览眉州美景;到古色古香的水街品美食,品味东坡味道;再去往青神县,感受竹编文化,体会“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高雅宁静……当人们寻找着东坡印记、品读着诗书味道,他们的沉浸与热爱,也为眉山这片文化沃土汇入了新的生命力。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