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1月30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陕西榆林市靖边县毛团村村民郭建军——

大漠深处,栽下3万株樟子松(我们的2020)

本报记者 高 炳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30日   第 04 版)

  塞上隆冬,北风狠劲儿刮,郭建军穿上大棉袄,戴上雷锋帽,铁锨肩头一扛,剪刀口袋一揣,踩着绵软的沙丘,走进了毛乌素沙漠。他要做啥?修枝剪杈。

  “大漠里种树,再苦再累,也不能退。”今年50岁的老郭憨厚一笑。

  2020年,凭着这股子韧劲儿,他一口气在大漠里新栽了3万株樟子松。

  老郭人称“犟板筋”。村里人都说,老郭认准的事,八头牛也拽不回。老郭所在的村子叫毛团村,地处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毛乌素沙漠南缘。“犟板筋”老郭打小就认准一个理:要把日子活出味儿,就得种树。

  这话其实是老郭的祖父郭成旺说的。郭成旺今年100岁,当年也是“犟板筋”。1984年,他带领儿孙开始治沙时,老郭还是个跟在队尾赶骡车的少年。那阵子,毛乌素黄沙蔽日、狂风嘶吼,大漠每年前移十几米,向南蚕食毛团村。“出去犁地,风沙一刮,把壕沟全埋了。犁不成只得回家,到屋门口才看清,人回来了,牛不见了。”

  那一年,年过花甲的郭成旺发动全家30多口人,签下4.5万亩治沙合同,要进沙窝里种树。“有时栽一坡杨树枝,转过夜去看,整个沙梁都吹跑了。咱就再栽、再种!不信胜不过它!”郭成旺说。

  一晃30多年,当初种下的上百万株杨树、沙柳,早已郁郁葱葱。近些年,祖父、父亲年迈,郭建军又扛起了4.5万亩林场的“绿色大旗”。

  “爷爷种杨树,控制了流沙。我种松树,要让林子四季常青。”2020年开春,老郭叫上几位帮工,开着大卡车运回一捆捆松苗。远远望去,林场里碗口粗的老杨树,枝干日渐苍老;樟子松套种其间,新苗嫩芽抽绿,生命力盎然勃发。

  春日好时节,老郭叫回儿子郭涛抢农时。郭涛25岁,戴着黑框眼镜,文质彬彬。看起来年纪轻轻,却是“老把式”了,跃上一人高的轮式拖拉机,左手扶方向盘,右手利落挂挡。

  “从小耳濡目染,看见树苗就亲近。”郭涛的驾驶室后,配有自动打坑机,5秒打一个树坑。老郭紧随其后,栽苗培土,父子配合默契。2020年,算上新种的数万株幼苗,林场的樟子松已达40万株。

  “第一步栽杨树,求‘生’。第二步种松树,求‘绿’。”郭涛向老郭提议,“下一步,该种果树,求‘富’。”小伙子托外地朋友寄来几十株葡萄苗、上百株桃树苗。

  大半年下来,实验田里一尺出头的幼苗,个个蹿到了一米高。“2020年在沙漠里试果树,真是头一遭。”看着林场的“新杰作”,父子俩乐开了花。

  时光流转,昔日毛乌素沙进人退,寸草不生;几代人辛勤浇灌、挥洒青春,终换来林海茫茫。有数据显示,2020年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这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上“消失”。几十载光阴,无数名治沙英雄接续奋战,携手将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

  这个好消息,老郭是从电视上得到的。他趴在爷爷耳朵上,一字一句讲给老人听。百岁的郭成旺点点头,眼眶有些湿润:“沙窝风再大,咱都没怕过!它把咱骡车掀翻,咱就把它撵跑!”

  正值寒冬,站上沙梁眺望,杨树林一望无际,虬枝苍劲;樟子松探着脑袋,迎风摇曳。林场的沙梁上,矗立着一根木头旗杆,一面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在林场升国旗,我们已经坚持了20多年。”老郭说。

  大漠苍茫,碧空如洗,各类草木在沙漠深处蔓生,点点绿意,更衬得这抹红色格外鲜亮。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