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01月29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老红军后代何莉继承光荣传统

“要把红色故事一直讲下去”

本报记者 任姗姗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29日   第 05 版)

  遵义土城古镇有条老街,因为红军一渡赤水前曾驻扎于此,而被称为长征街。老街上,灰瓦房、青石阶、木门板,几乎所有场景都保留着当年红军到来时的模样。有一处“老红军何木林住居”常常吸引人们驻足。

  这是红三军团第五师教导营班长何木林的住处。他1927年参加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加入长征队伍,从江西老家跋涉到赤水河畔。1935年1月,艰苦的青杠坡战斗中,何木林左腿严重受伤,昏迷过去。一户赵姓的人家救了他,为躲避敌人的搜捕,村民把他安置在青杠坡的一个岩洞里,并悄悄送去食物和草药。

  “爷爷的腿痊愈了,但与部队失去了联系,所以决定留在这里。为了不暴露自己浓重的江西口音,保护救他的村民,爷爷就装成聋哑人。”何木林的孙女何莉说,“这一装就是14年,他没有在外人面前讲过一句话,一直到遵义解放。”

  很难想象,一个人如何做到14年“守口如瓶”。何莉回忆,爷爷生前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我们国家现在困难,咱家日子还过得去,就不要给国家添麻烦”。新中国成立后,爷爷的红军身份得到确认,政府发给他的公费医疗证,直到去世也没有用过一次。伤残军人抚恤金,他只领了两年就不再领取了。自从参加长征离开家乡后再没回过老家。有人劝他申请路费回家乡,他考虑到花费太多,便打消了回家的念头,只是一遍遍念家书纾解乡愁。

  “何木林在世时,讲述过很多红军故事,受众超过万人。遵从他的遗愿,家人将他生前最宝贵的手工自制弹匣带捐赠给四渡赤水纪念馆。他和红军战友被安葬在青杠坡红军烈士陵园。”四渡赤水纪念馆讲解员指着一张何木林讲课的照片介绍。

  “红军的精神,不只是不畏艰险困苦、不怕流血牺牲,还有懂得知恩图报。”这是何莉从爷爷身上学到的。如今,何莉一家仍住在土城镇长征街的老房子里。他们把堂屋布置成简单的展览,参观的人们都会来她家看一看、聊一聊。何莉说,如今她也在四渡赤水纪念馆工作,“要把红色故事一直讲下去,这是我的责任”。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