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今年8月18日,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将在四川成都召开。目前,大运会各项筹备工作正全力推进。场馆建设注重绿色节俭,以赛事筹备推动城市发展、用体育盛会聚拢运动热情,大运会带给成都不一样的色彩。
1月30日,是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倒计时200天。2021年8月18日,世界体育界的目光将聚焦中国四川成都。
如今,世界大运会已全面进入“成都时间”。以赛事筹备推动城市发展,用体育盛会聚拢运动热情,大运会带给成都不一样的色彩。
场馆注重赛后可持续利用
到今年4月,所有49个大运会比赛训练场馆将完成建设改造工程,这是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最新进度表。
为推动赛事筹备,近3年来,成都市已累计投入180亿元进行体育设施建设,是过去67年总投入的5倍。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已基本建成“一场三馆”,正为场馆投入测试做最后的准备。
占地8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2019年4月启动、8月开工的大运村项目建设现已接近尾声。作为大运会期间接待代表团成员的驻地,大运村包含了国际教育交流中心、行政保障中心、生活服务中心、运动员公寓等配套设施,全面开工16个月后就基本达到了初验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大运村在内的成都大运会场馆建设坚持“绿色、节俭、必须”的原则,注重新发展理念。
据大运会执委会场馆建设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借鉴近年来国内外大型赛事结束后场馆运营以及再利用的经验,成都大运会场馆项目建设和改造既注重当前办赛需求,又着眼于赛后可持续利用。49个比赛训练场馆中仅有13个为新建,赛后或将作为中学体育馆、城市体育中心和职业学校的体育馆。其余36个改造的场馆,也将帮助相关高校和区域实现体育设施利用的同步升级。场馆建设改造过程中,通过对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设计,实现建筑自然通风、太阳能利用、水循环处理等绿色节能措施,减少项目能耗。
东安湖体育公园南侧的龙泉驿区图书馆是大运会的重点配套项目,在比赛期间,图书馆将作为主媒体中心向全世界媒体记者开放,对开幕式及其他赛事实时转播。赛后,这里将转换为区级图书馆、档案馆,为市民提供休闲阅读空间。
不仅如此,场馆建设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一些赛后侧重日常教学使用的高校场馆,在改造时以满足赛事标准为基本要求,精简优化了赛后使用频率低、运营成本高的改造内容,为赛事结束后学校的管理和使用节约成本。”
办赛推进城市提档升级
办一场高水平赛事,助推城市产业升级。成都以承办重大赛事为契机,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2020年12月31日晚,成都金融城双子塔、环球中心、四川广播电视大厦等城市地标以大运会之名点亮,循环播放以大运会为主要元素的主题动画,吸引众多市民。在双子塔的巨型灯光秀背后,是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可达715.5万像素点高清显示的LED屏。
当前,秉持“智慧大运”的理念,成都正推进“智慧场馆”“智慧场景”方案征集,初步实现绕城内大运会相关区域5G室外网络覆盖。
机遇之下,成都的商业航天企业也积极投身其中。2020年8月18日晚,成都国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大运号”AI卫星模型首次亮相,卫星计划将于今年发射。在服务大众方面,将全面应用“大运号”AI卫星,为“智慧大运”和成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更多卫星互联网创新产品和服务。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于奇认为,大运会为成都带来的新机遇体现在场馆建设、信息挖掘和智慧交通等多个方面,“因赛事而带动的智慧交通建设将给物联网、卫星定位等企业带来持续发展空间,而赛事涉及的电子产品也将为成都本地的芯片企业提供订单。”
在电子信息产业之外,成都体育产业也顺势快速发展。成都市温江区正着力推动篮球产业发展,将建立覆盖各学龄层次的篮球联赛,培植篮球新生力量。“我们还将积极承办精品赛事,发展金强少儿篮球俱乐部等,让篮球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温江区文体旅局副局长俞元峰说。在成都市双流区、龙泉驿区等地,羽毛球产业、自行车体育健身等也在积极发展之中。
运动成为生活新风尚
办一场高水平赛事,让市民因赛事感受运动的魅力,让热爱运动成为城市新风尚。在成都,以赛事为引领,人们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体育健身设施和活动,并从中受益。
最近一段时间,成都桂溪生态公园里的本直球馆迎来许多体育爱好者。自2019年开馆以来,这座拥有3块5人制篮球场地的球馆已成为公园里最具“存在感”的体育设施。“我们基本每个周末都会来打球,来晚了根本就抢不到位置。”家住高新区的小李说。
随着大运会筹备,参与体育活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运动已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
临近寒假,每到傍晚,成都市花都小学体育场就会迎来不少锻炼的市民。在体育场另一侧,一个小门把学校教学区与运动区隔开。这是当地实行的“校地共享”举措,实现“体教融合”的发展策略。
俞元峰介绍,自2020年7月以来,当地推动花都小学体育场面向社会开放,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待市民超过3000人次。“附近都是新建楼盘,人口密度高,而承担公共服务功能的体育设施相对较少,校园运动场地经过改造后向社会开放,将实现资源盘活,让市民有更多可去之处。”俞元峰说,目前该区已经推动17所校园运动场所有序向社会开放。
为了解决体育设施不足的问题,借助举办大运会的契机,温江区探索学校运动场所的开放共享。为进一步规范管理,当地还计划培训体育社会指导员,承担场所日常的维护巡查和管理工作。“体育社会指导员,既有来自高校的学生,也有基层工作者,他们志愿从事公共体育服务,经过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温江区公平街道办事处主任李悦说。
在成都市双流区,通过体育协会将爱好运动的人们组织起来,已成为当地特色之一。据双流区文体旅局公共服务科负责人介绍,全区共注册成立了36个单项体育协会,常会举办一些公共健身活动,并在各个社区举办比赛。
(曹宇阳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