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生态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0)

人民日报 2021年01月19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推进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实现绿色发展

右玉 跑好接力赛(美丽中国)

本报记者 刘鑫焱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19日   第 14 版)

  日暮下的苍头河。
  贺朝善摄(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右玉广大干部群众种树1.3亿多棵,全县林木绿化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不到0.3%增至56%。昔日的不毛之地,已经变成了塞上的绿色明珠。

  如今,右玉的宜林荒山已经基本绿化完成,右玉人也开始继续探索——这场“绿色接力赛”该如何继续跑好?

  

  出山西右玉县城,向西北行进30多公里,便见杨千河乡西南的丘陵山地。

  “到了夏天,这里将满眼尽绿,一派生机。”指着山上高矮参差的小树,右玉县委副书记、杨千河乡党委书记刘世君满怀期待。

  这片山地面积过万亩,梁峁交错,交通不便,曾是右玉县最后一片宜林荒山。2020年,右玉人背苗开路,锹挖镐刨,一坑坑“抠”,一棵棵种,终于啃掉这块“硬骨头”。

  从单一种树转向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这是三四年前的苍头河湿地公园,植被稀疏,绿色单薄;如今,沿河湿地水丰草美,树绿花红,色彩斑斓。”右玉博物馆工作人员王涛特意拿出两张照片作对比。

  苍头河治理前,每遇山洪,河水漫溢,冲毁村庄和农田。经过右玉干部群众数十年的造林绿化,沿岸生态显著改善。在此基础上,右玉县适时启动杀虎口生态治理工程,从单一种树转向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升流域生态品质。

  “这块区域,山水林田湖草各种要素齐全。”右玉县林业局局长刘占彪指着工程规划图介绍,这里还有明长城、杀虎口等历史文化遗迹,“要进行集生态与文化为一体的系统性治理。”

  苍头河流域内的湿地以自然修复为主、工程修复为辅,采用乔灌草立体栽植,科学栽植山桃、山杏、樟子松、油松、柠条等10多种植物。近年来,苍头河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以上。

  苍头河人工河柳工程、四五道岭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也给当地生态文化旅游提供了绿色基础。雄关杀虎口、壮美明长城、苍凉古战场……一处处历史文化印记,星点散落于绿水青山之间,让人流连忘返。

  “这两年,游客越来越多,买卖越来越好,每年能收入三四万元。”在杀虎口景区摆摊卖凉粉的杀虎口村村民李四红说,村里还成立了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带动百余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虽然受疫情影响,但2020年右玉接待游客425.15万人次,比2019年增长了近10个百分点,目前相关收入还没统计出来,估计也差不了。”右玉县委副书记姚树山说。

  提高产品附加值,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

  “这里边只有7克,能卖40多元。”右玉县图远实业股份公司总经理刘德智拿起桌上一个小瓶,如数家珍,“里边装的是冻干小香葱,属于高附加值产品。”

  高附加值,源于良好的生态和适宜的气候。刘德智说:“当时公司要转型,我们发现,小香葱在市场上前景好、利润空间大,但其种植、生产技术要求高,对生态环境要求更加苛刻。”

  通过实地调研,刘德智他们得出结论——右玉的生态和气候非常适合种香葱。于是,图远公司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经营模式,建设温室大棚50亩、流转土地3500亩,建成了高标准小香葱种植基地。

  图远公司主打的冻干小香葱产品,年平均外贸出口700多万美元。图远公司的种植基地可带动2000余农户增收1400多万元,每年5月至10月还可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

  如今,右玉的绿色产业已初具规模:75万只羊、40万亩小杂粮、4.2万亩多样化种植土地、20多家绿色农业龙头企业……生态红利颇为丰厚。

  寒冬腊月,右玉沙棘研究所所长曹满还是闲不下来,整天忙于“右玉县野生沙棘改造技术的研究”项目。“目前,右玉有28万亩沙棘林,只有少部分完成了升级改造,改造提质的空间还非常大。”曹满告诉记者,采用清水泡穗、草帘覆盖等技术,未来,改造后的野生沙棘果的产量将是没经过改良的野生沙棘产量的7倍。

  据介绍,未来5年,右玉要在全域绿化后继续投资14亿元,实施19个产业项目。

  敬畏自然,呵护发展根基

  “右玉的绿水青山,是大家数十年艰苦奋斗干出来的,一定要保护好这个绿色的发展根基。”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张建新说。

  18年潜心研究生态肉羊健康养殖,张建新认为右玉的生态承畜量有限,人工培育与生态资源合理利用要相结合,以草定畜、草畜平衡。

  在右玉,祥和岭上公司在1万多亩荒地上建成生态牧场,人工种植的灌木、乔木遍布其中,在保持水土的同时,为牧草生长提供养分。

  “这样的模式,可以尽可能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祥和岭上公司董事长张宏祥说,“以最低的生态成本,养出更多的生态羊。”

  如今,该生态牧场年出栏肉羊2万多只,还吸引了80多名周边村民务工,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

  曾经,右玉工业园区想升级更名为“经济技术开发区”,最终定名为“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名称之变的背后,体现出生态在右玉发展结构中的分量愈发重要。

  为了呵护绿色成果,近5年,右玉县累计拒绝20多个项目,涉及资金100多亿元。艰苦奋斗的右玉人,在享受生态红利的同时,也对生态极为珍惜和敬畏。

  眼下的右玉朔风凛冽、天寒地冻,杨千河乡陆家庄村村民王元世和家人出门打沙棘果。“平均下来,一天打的沙棘果能卖400元左右,一季下来能有不少收入。”王元世说。

  “目前,右玉的宜林荒山已经基本绿化完成,绿色发展、生态建设也有了新目标、新要求。”朔州市委常委、右玉县委书记张震海说,“肩上的担子丝毫不比以前轻,我们更加需要继承和发扬右玉精神,跑好这场绿色接力赛。”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