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0)

人民日报 2021年01月19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贵州安顺市西秀区为易地扶贫搬迁户解决后顾之忧

美丽校园 温暖的家(解码·脱贫之后探教育)

本报记者 程 焕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19日   第 12 版)

  图为启新学校学生在午休时间参加美术兴趣班。
  本报记者 程 焕摄

  核心阅读

  对于跟随家人易地扶贫搬迁的孩子们来说,来到一所新学校,是生活中的重要变化。贵州安顺市启新学校是一所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该校充分考虑孩子们的需求,及时开展安全教育、增设特色课堂、加强家校沟通,帮助孩子们树立自信心,尽快适应新生活。

  

  中午时分,走进启新学校,正赶上一、二年级就餐时间。身着红色校服的学生们排队走向食堂,秩序井然。孩子们路上遇到老师,热情地打着招呼,笑容灿烂,举止落落大方。

  启新学校位于贵州安顺市西秀区彩虹社区,于2018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是安顺市第一所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九年一贯制配套学校,近八成学生来自西秀区各乡镇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来到新学校后,孩子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新环境

  培养安全意识和文明习惯

  “红灯停,绿灯行,没有信号灯的路口该怎么办呢?”

  “走天桥”“找地下通道”“等一等,让车子都过去了再走”……

  下午第一节课,孩子们来到了报告厅。今天上课的不是学校老师,而是安顺市交管局交警直属二大队三中队民警王虎。孩子们一点也不怯场,纷纷举手互动,因为这样的课堂,他们已经习以为常。

  在老家新场乡花庆村读到五年级,2018年初,石启尚随家人一起搬到了城里,成为启新学校第一批学生。习惯了翻山越岭步行上学,尽管新学校就在家门口,但车来车往和高楼林立的陌生环境,让石启尚有些胆怯,“刚搬来新家的时候,我不太敢单独出去。”

  “其他方面可以慢慢来,但安全教育刻不容缓,出了事再补救就晚了。”校长伍丽蓉介绍,从开学第一天起,安全教育就同步启动。把红绿灯、斑马线、指示牌等交通元素“搬”进校园,邀请交警面对面给孩子们讲解安全知识,大课间集体做交通手势操……随着一项项活动的开展,同学们对于城市交通日渐熟悉。

  为了让学生尽快融入新生活,学校在培养孩子们的文明习惯上也下了一番苦心。在学校教导主任陈娟看来,借助“小手拉大手”的方式,手把手地教会学生怎么做,比单纯说教要管用得多。

  从帮男生剪头发、教女生扎辫子,到引导孩子们排队就餐、节约粮食、提升礼仪修养等,学校不仅开设德育课程,还广泛邀请爱心人士,以及文明办、妇联等单位机构进校园开展各类关爱活动,从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出发,帮助孩子们克服胆怯、自卑等心理,以全新姿态迎接新生活。学校的细心安排,让孩子们觉得心里暖暖的。

  新课程

  增设美术、音乐等特色课程

  下午放学后,七年级学生周光权匆匆赶到篮球场,一边准备运动器材,一边跟体育老师吴涛交流训练项目。作为启新学校篮球队首任队长,他想领着队友们抓紧时间训练。

  吴涛是山东青岛市帮扶启新学校的支教老师,去年9月到岗后,除了承担六、七年级体育课教学任务,他计划在学校组建一支篮球队,利用课余时间为喜爱篮球运动的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在选拔队员时,吴涛发现班上有名不爱说话的大个子男生对篮球很感兴趣。

  吴涛了解到,这名男生叫周光权,父母在外地工作,长期跟着爷爷生活,性格有些内向,学习劲头也一直起不来。“想进篮球队,学习成绩可得跟上。”吴涛同意周光权入队,还推荐他当上了队长,条件是要保证文化课有进步。

  这一招果然奏效,进了篮球队后,周光权性格越来越开朗,学习热情高涨,每堂课都听得格外认真。“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这种感觉太好了。”周光权说。

  事实上,启新学校的特色课堂不止篮球一项。针对搬迁群众子女回家后无人照看等现实问题,学校特意利用午休和放学时段开设第二课堂,增设美术、音乐、计算机等多项特色课程,让孩子根据兴趣爱好进行选择。

  “所有特色课程都是免费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伍丽蓉介绍,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深入推进,启新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已从建校时的246人增长至1077人。之前学校从全区选拔了27名优秀教师,后来又补充了15名拥有各学科背景的年轻教师,再加上青岛支教团队的接力帮扶,学校办好特色课堂的信心更足了。

  新生活

  加强与搬迁家庭、社区的沟通

  去年年底,启新学校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了100多名学生家长走进校园。家长们走进课堂听课,到食堂查看伙食,听取校长和班主任的工作报告……实地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对学校工作提出改进建议。

  “老师们讲课很有意思。”宋娥妹是六年级学生熊伦开的母亲,她特意挑选女儿最薄弱的科目听课,3堂课听下来,心里踏实了不少。和其他家长不同,宋娥妹对学校的后勤保障工作关注很少。宋娥妹并非不关心孩子的生活情况,而是她对这方面了解得很。

  宋娥妹两口子曾常年在外打工,2018年搬到彩虹社区后,宋娥妹发现女儿成绩下滑很厉害,她想回来照顾孩子,但又担心影响家庭收入。为难之际,启新学校伸出了援手,经过岗前培训和健康检查,宋娥妹当上了学校食堂工人。

  有了妈妈的陪伴,熊伦开变得活泼起来,去年还在全市朗诵比赛中获得了好名次。“老师认真教课,我们做好生活保障,娃娃们就能踏踏实实上好学了。”宋娥妹说。启新学校的10个工勤岗位,9个都留给了学生家长,既方便他们照顾家庭,又能帮助学校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把家长请进校园的同时,学校还倡导老师走进学生家庭,充分掌握每一名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困惑。“有些孩子很敏感,遇到问题不愿说出来。老师到家里聊一聊,或许在无形中就会给予他们信心和勇气。”伍丽蓉说。

  通过加强与搬迁群众、社区之间的沟通互动,“家长+社区+学校”的联合管理模式日渐完善,启新学校2019年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下一步,学校将逐步向周边村寨、厂矿进城务工子女辐射,为更多孩子提供优质教育。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