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台港澳侨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0)

人民日报 2021年01月17日 星期日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反殖民与台湾光复”日据时期台湾历史图文特展在京展出

历史不容歪曲(两岸脉动)

本报记者 王 尧 程 龙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17日   第 06 版)

  “我是中国人……只要能踏上祖国的土地,为祖国母亲尽微薄之力,就是死了也心甘情愿。”这是台湾籍八路军女战士杨美华在奔赴祖国大陆参加抗战前说的一段话。

  近日,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台湾辜金良文化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反殖民与台湾光复”日据时期台湾历史图文特展在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展出。展板上杨美华这段话和背后的故事让许多人心生感动与敬意:杨美华出生于台湾高雄,1941年考入日本女子牙科医学院,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她放弃仅差半年就能拿到的学位,毅然离开东京,在连天的炮火中,冒着生命危险辗转回到祖国大陆投身抗战。

  据不完全统计,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有5万多名像杨美华一样的台湾爱国同胞,冒着生命危险,间关万里,冲破封锁,潜归祖国大陆,积极投身抗战洪流,与大陆同胞并肩作战。然而,台湾光复70多年来,这段血与火的历史长期被台湾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士刻意曲解。

  历史不容歪曲,事实岂能抹杀。此次展览分为誓不臣倭、反占领之战、武装抗日、文化抗日、台湾光复等单元,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2万余字的文字叙述,详尽展示了从1895年割台到1945年台湾光复的50年间,台湾民众波澜壮阔的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回归祖国怀抱的斗争历史。

  “回顾历史,是为了启迪今天、昭示明天。”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于群在开幕式上说,通过展览,相信大家更能够体会历史留给台湾同胞的伤痛,更能理解广大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天亲。只有真正理解这段历史的发展和台湾人民身份认同的转变,才能知道如何解决历史的遗留问题,这也是我们策划展览的初衷。我们相信,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终结。

  台湾辜金良文化基金会董事长蓝博洲是此次展览的策展人。自2015年11月起,他从台湾苗栗起步推出这一展览,5年多来,已在台北、台南、厦门、上海等两岸多地举办,社会反响热烈。“我们的先人用实际的行动、不懈的斗争,反对日本殖民统治,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一直到抗战胜利,终于迎来台湾光复。现在我们要把台湾光复的历史和意义讲清楚,年轻一代才会正确认识台湾与大陆的关系,这也是我们办这个展览的意义。”蓝博洲说,长期以来,在台湾部分无良政治人物的刻意操弄下,“殖民有功论”误导了台湾民众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殖民的认识,“台独教育”让很多台湾年轻人缺乏对先辈抗日历史的正确认识。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缅怀先烈,勿忘历史”“历史不容遗忘,祖国必定统一”“少年强则国强”……许多人在展览一侧的留言板上写下看展后的感受,有些人还通过线上直播等方式观看了展览。

  “台湾民众一直以来就有祖国意识,这是不可磨灭的历史事实。”蓝博洲说,“希望通过展览让更多人了解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这段历史,让两岸各界携手努力解决历史遗留的台湾问题。”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