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综合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0)

人民日报 2021年01月12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以崭新面貌免费开放试运行

专业化展示 人性化呈现

本报记者 姚雪青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12日   第 16 版)

  如果将迄今为止地球上的生命历程等比例浓缩到24小时中,钟盘上无形的指针转动,时光走过寒武纪、奥陶纪、石炭纪、侏罗纪、白垩纪……生命的演化图景一幕幕在眼前上演:森林广布煤炭形成、恐龙行走天下、被子植物鲜艳的花朵点缀大地、哺乳动物大发展。而人类,就出现在这个时钟的23时58分。

  走进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序厅,最醒目处的“生命演化时钟”,生动而又直观地标注了这个博物馆的最大特色——演化中的地球和进化中的生命。

  这是刚升级改造过的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新增加的一个元素。今年元旦假期,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以崭新面貌免费开放试运行。馆长王永栋介绍,从去年1月底开始闭馆,此后半年多的时间里,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先后进行了“十大升级”,涉及参观线路优化调整、展陈科学内容更新、研学服务功能拓展等。

  化石是解开生命演化之谜的金钥匙。馆内布展围绕化石展开,设有“生命的进化”主题展、专题展和“从黑油山走来”石油特展。博物馆在升级后不仅保留了“澄江动物群”和“热河生物群”等珍贵化石标本,还首展了最新取得的世界级科研成果和麒麟虾、白垩纪中华龙鸟等珍稀化石。

  作为一所自然类科学博物馆,不仅需要专业特色明显,布展方式也要吸引人。从一楼到二楼的楼梯,是一条“上山之路”,浓缩了距今约6亿年到1.4亿年间南京地区的地层概貌,每上一个台阶就如同穿越了1000万年的厚重历史。博物馆副馆长郭震宇介绍,南京地区是研究地球历史的天然博物馆,楼梯两边的地层中镶嵌着不同年代的33件代表性化石,参观者可以亲手摸一摸,感受脚下这片土地的海陆变迁和沧桑沉浮。

  馆内的实物展示、亲子互动、图文风格,也处处体现出故事有趣、立体性强、参与度高的人性化元素。科幻影院中,古生物的奇妙世界等待参观者来探索;达尔文试验站里,孩子们享受着修复化石的乐趣;“寒武纪虫虫秀”奇妙涂鸦人机互动设施,让绘画现场活起来;国内博物馆首次定制的化石图纹地砖,让“趴在地上看化石”成为参观的一大亮点。

  博物馆副馆长傅强介绍,元旦重新开馆以来,参观时间从过去的一周开馆两天调整为一周开馆五天,门票从过去的20元一张调整为免费预约参观。同时,博物馆还接受社会团体的研学及文创合作,最高日参观量达到2500人次。

  在博物馆附近工作的市民金女士是一位自然科学爱好者,常在空暇时间前来参观,“重新开馆后,添了许多新的化石,在陈列方式上也有了变化。通透的展柜和柔和的灯光,让人耳目一新。二楼转角处新开了科学咖啡厅,我还喝上了热腾腾的‘恐龙咖啡’。”

  郭震宇坦言,专职人员少、运行资金缺乏,是自然类博物馆普遍面临的难题。如能充分发挥专业性、特色化的优势,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我们通过开放合作方式,引入专业运营和研学团队,提升讲解服务和志愿服务团队,通过线下展厅和线上平台相结合,开展特展联展、对外交流、科普讲座等科普研学活动,更好地实现科学普及的社会服务功能。”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