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综合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0)

人民日报 2021年01月12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北京自然博物馆实现立体化展陈

让观众畅享大自然神奇之旅

本报记者 潘俊强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12日   第 16 版)

  小巧灵动的昆虫、翱翔云端的飞鸟、健步奔驰的走兽、挺拔俊俏的植物……眼下,一场展示自然界生命之美的展览,正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举行。按照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市民黄先生经过网上提前预约,到馆经过扫码认证北京健康宝、测温等一系列防控措施之后,顺利进入展厅。

  “看过展览,惊叹万千世界博大物美,更希望人类与动植物和谐共生,共彰生命之美。”参观完毕,黄先生将感慨写在观众留言本上。

  进入博物馆,一座座巨型恐龙化石矗立,令人惊叹,仿佛置身于侏罗纪时代。北京自然博物馆现有建筑面积2.1万余平方米,前身为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始建于1951年。该馆是新中国依靠自己力量筹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主要从事古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学等领域的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北京自然博物馆藏品已超过30万件,许多标本在国内、国际上堪称孤品。”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说。

  为把收藏的珍稀标本“活化”,更好地呈现给观众,北京自然博物馆一方面坚持内容为王,精心选择新颖有趣的主题,把最新科研成果展示给观众,另一方面努力实现立体化展陈、场景化布展。

  “生物标本的展示,不是锁在玻璃柜里一摆了之。”北京自然博物馆科学研究部副主任徐景先说,要将标本辅以文字、声像以及场景再造等技术手段将其“活化”。走进“神奇的非洲”展,低头饮水的长颈鹿,抬头望向远方的雄狮,成群结队的斑马,利用360度环形全景画展示技术,地面塑形与背景画的自然衔接展现无限透视的原野效果,配合开放式生态景观,让参观者仿佛置身于非洲大草原。

  将大自然的神奇生动地向观众展现,背后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努力。据介绍,北京自然博物馆拥有一支态度严谨、朝气蓬勃的科研队伍,还有相关实验室及先进的仪器设备。近几年,北京自然博物馆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30多项,在国际知名期刊《自然》《科学》上发表论文9篇。

  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北京自然博物馆对外开放时采取限流措施。为减少观众聚集,暂时取消讲解员讲解服务,代之以语音讲解服务。与此同时,北京自然博物馆开始将一些展览、科普活动由线下搬到线上,以满足更多观众的需求。

  随着标本收藏数量逐年增加、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北京自然博物馆现有场馆规模已不够用,扩建项目已在规划中。“北京自然博物馆扩建后,将在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展览展示、科普教育、公众服务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孟庆金说。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