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程泰宁,1935年生,南京人,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毕业于原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从业以来主持设计国内外工程150余项,多项作品获得国家、省部级奖。2004年获中国建筑师最高奖“梁思成建筑奖”。
“最近看了哪些书?设计的作品进展如何?工作有什么计划?”一个平常的工作日,程泰宁院士先从淮安去南京办事,再赶回杭州开会。他忙完一上午的工作,午餐时间还不忘关心学生的学业进展。交流间,程泰宁笑声爽朗,说起时下的新鲜事物毫无代沟;谈起建筑学领域的最新情况,他总是引经据典,思维活跃。
到了耄耋之年,但程院士清瘦硬朗,才思敏捷,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80后”。他常说,要将以前耽误的时间追回来,总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根本来不及变老”,因为他早将一生托付给了心爱的建筑事业。
“学建筑是一生的邀请”
走入建筑领域,程泰宁称那是一种缘分。“对空间的想象和构建,是我从小的一个梦。”程泰宁说。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出生的程泰宁,2岁就跟着家人一路逃难。童年谈不上接受过系统教育,却十分爱读书,从唐诗宋词到四大名著,从哲学艺术到武侠小说,他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一方天地……
书是寄托,又是挚友:“我常坐在家门口,看着江水、行船、流云出神,惊奇于云朵的千变万化;我还喜欢坐在厨房的方凳上,望着斑驳的墙面,从神秘形状中构想大千世界。”程泰宁说,他后来读到中国画论中用笔如“屋漏痕”的描述,就越来越对空间构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带着对梦想的追求,1952年,程泰宁进入原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学习建筑。4年的学习时光,在一众建筑泰斗的引路下,程泰宁痴迷其中。年少时对山川万物的好奇心和观察力、对光线色彩的敏锐捕捉,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发挥。程泰宁说,“大概,学建筑是一生的邀请吧。”
“以前,只是有一腔浪漫的想象,直到学了专业知识,心中构建的空间才仿佛有了‘气质’与‘脾气’。”程泰宁说,为了学好专业知识,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每一位老师提供的精神养分。
大三时,童寯教授为学生修改画稿。这位讷于言敏于行的学者,善于用开阔的思路,激发青年们的灵感。在老师的影响下,程泰宁爱上了画稿。“晚上休息在画,火车上也在画,新年、过节时还画。”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一年元旦晚会,同学们都去看节目了,偌大的教室里,只有他一人手持画笔、目不转睛……一盏灯光下,他伴着远处传来的音乐声,在画图中迎来了新年。
大四时有一次交作业,程泰宁一口气画了四五个不同方案,杨廷宝教授看后都只说“可以”。程泰宁有些受打击,杨教授解释道:“做设计无定式、无成法,建筑设计要符合其特定的气质。只要坚持,总能‘融通’。”
年少时听了杨教授的一番话,不甚了了,但随着实践增多,他愈发体会出“无定式、无成法”的深刻内涵。“对形式的固化理解、对程式的盲目跟风,是‘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的重要原因。”程泰宁说,建筑设计不能脱离所处的时代和地域。
“建筑是用石头书写的史书,是凝固的诗意”
几年的学习,程泰宁的专业知识十分扎实,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作。初出茅庐的那几年,他就参加了人民大会堂、国家歌剧院、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建筑等的方案设计。程泰宁坦言,自己对建筑发自内心的喜爱,是从这时候不断加深的。
1981年,程泰宁接到了杭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邀请,从此迎来了自己的“黄金岁月”。1982年,杭州第一家合资饭店黄龙饭店筹建,程泰宁也想参与设计。可当时,他并不在业主方的考虑范围内。无奈之下,他表示愿意无偿提供方案,供建筑师参考。
没过多久,其中一家设计方退出竞争,程泰宁由“陪跑”走上平等竞赛的舞台。一年间,经过三轮修改,程泰宁的方案最终以全票胜出。这个让程泰宁一举成名的作品,坐落于杭州西湖景区与老城区之间,如同连接自然山水与繁华城市的“过渡桥梁”。
黄龙饭店总平面布置上借鉴中国绘画“留白”的手法,创新采用“单元成组分散”模式,使自然环境与城市空间相互渗透,展现出浑然一体的韵致。“这便是中国哲学整体性思维带来的启发。”程泰宁说,“建筑是用石头书写的史书,是凝固的诗意。”
“要重视实践更要积累内涵”
走进南京博物院,站立在中轴线上的老大殿十分耀眼,这是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主持设计的。经过设计扩建、于2013年开放的新馆,与老大殿相得益彰、浑然天成。作为新馆方案的设计者,程泰宁回忆,最大的设计难点在于新老建筑融合。这绝不是简单地把老馆屋顶拆旧立新,更不是将新馆修旧如旧。
“表达新旧的关系,要在气质、调性、精神上都有所体现。”程泰宁反对照搬传统建筑中具象的形式来表达中国文化,而赞成冯友兰先生提出的“抽象继承”,即重视建筑本身的“韵”与“境”。“建筑师的使命不仅是构建更理想的人居环境,还应该是文化的传承者与创造者。”
2008年,母校东南大学力邀他回校“传道授业解惑”,他欣然接受。从此,他频繁辗转于杭州与南京之间,手把手带着年轻教师与学生们做设计、搞研究,希望能将数十年所学传授给年轻人,培育新一代建筑师。
程泰宁的学生很有辨识度——需要研读《文心雕龙》《艺术哲学》《罗丹艺术论》,必须选修哲学、艺术与美学。他强调,“建筑学没有明确边界,是很多学科‘晕染’在一起的,要重视实践更要积累内涵。”
“究天地人文之际、通古今中外之变、成建筑一家之言。”程泰宁认为,建筑创作,要对文学、哲学、美学进行钻研探究,才能有独立的价值判断,建立完整的话语体系。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年轻人的期待。
■记者手记
总在与时间赛跑
40岁前,他潜心研究,提升自我;到了46岁,开启自己的设计生涯黄金岁月;直至67岁,为了继续工作又选择创业;年逾古稀回到母校执教,孜孜不倦培育年轻建筑师……
程泰宁惜时如金、日程安排满满当当:一年360多天,最多只休息5天。他严于自律,生物钟雷打不动: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9点准时上班,晚上7点下班,锻炼40分钟,12点之前上床休息。
回望过去的数十年,程泰宁总是在和时间赛跑。“惜时、敬业,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我也希望能从建筑创作的一隅之耕出发,为中国社会和当代文化发展做一些贡献。”程泰宁说,建筑是自己托付一生的事业,唯有只争朝夕才能不负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