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0)

人民日报 2021年01月12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自立自强造就航天奇迹(人民时评)

余建斌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12日   第 05 版)

  有着科技自立自强的坚定决心,无论探索太空还是推动各领域科技创新,中国都将不惧任何困难和挑战

  中国航天已成为创新高地、精神高地、人才高地,正向着新的起点努力创造新的更大成就

  迈向航天强国、建设科技强国,既需要创新的智慧、探索的勇气,也始终离不开良好氛围的营造,离不开全社会的大力支持

  

  不久前,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八号首飞成功。由此回望,中国航天在2020年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这份让国人振奋、让世界赞叹的答卷,展现出科技自立的能力,彰显着大国自信的豪情。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航天领域一次次传来捷报,令无数中国人为之骄傲。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1731克样品,如期完成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开启行星探测新征程,正在逐渐抵近火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并开通,为世界各个角落提供高质量导航定位服务;长征五号B火箭首飞成功,吹响中国空间站建设号角……一系列重大任务的完成,使得2020年在中国航天史乃至世界航天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背后洋溢的是攻坚克难的强大自信,体现的是胜不骄败不馁的从容心态。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发射任务的“双线作战”,到顶住几次航天发射失利的压力再创辉煌,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用平常心看待困难、用自信心对待征途,交出的答卷让人敬佩。有着科技自立自强的坚定决心,无论探索太空还是推动各领域科技创新,中国都将不惧任何困难和挑战。

  2020年恰逢我国正式进入太空时代50周年,站在这个时间节点回看中国航天的壮丽往事,让人不由得产生感动之情。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拉开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标注了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条件下自力更生的勇气和创造力。50年后,嫦娥五号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标志着中国航天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50年来,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探索形成了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代代传承。50年的积淀,中国航天已成为创新高地、精神高地、人才高地,正向着新的起点努力创造新的更大成就。

  当世人屡屡追问“中国航天为什么能”,答案不仅体现在各参研参试单位和全体航天工作者的团结拼搏、执着创新中,也体现在那无数双向往星辰大海的专注眼神中。今天,中国人愈发理解航天对国家发展的巨大价值和梦想对一个民族的长远意义。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十分珍惜这种来自全社会的厚爱,并为此全力前行。如同一位火箭总设计师所言,“中国航天有个传统,每一次成功的喜悦也就持续一顿饭的时间。对于研制团队来说,成功不是光环,更不是休止符,而是下一次任务的起点”。迈向航天强国、建设科技强国,既需要创新的智慧、探索的勇气,也始终离不开良好氛围的营造,离不开全社会的大力支持。

  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永无止境,星际探测有着更深更远的梦想。嫦娥五号归来预示着新的探索即将出发,“天问一号”还将面对火星探险的多道关卡,空间站建造也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挑战。但只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梦想的跋涉就会充满无穷动力。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我们必将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