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社会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0)

人民日报 2021年01月1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引来致富项目,推进持续增收,安徽泗县向阳村——

产业做大做强 日子更加兴旺

本报记者 游 仪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11日   第 13 版)

  窗外北风呼啸,棚里嘎嘎直叫。一大早,王豪裹着棉袄,赶忙到鸭棚调配饲料。看着几千只黄鸭吃得香甜,脸上不禁露出了笑容。

  家住安徽泗县丁湖镇向阳村,54岁的王豪过去是个贫困户。因腿脚不太灵便,家中积蓄一直没多少。“一没钱,二缺技术,有心思整点产业,也没门路。”老王回忆过去的日子,深有感触,“孩子上学还得交学费,真难呐。”一家三口,全靠王豪在外打点零工,勉强维持家用。

  这时,陈晓辉登了门。

  作为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三级调研员,2017年,陈晓辉被选派到向阳村担任第一书记。一进村,没基础、缺产业让陈晓辉犯了难。几经思考,主意有了:发展集体经济,带着大家脱贫致富。

  挨家挨户走访,耐心细致沟通。发挥贫困户的积极性,成了陈晓辉的头等大事。得知王豪想养鸭,也有经验,可苦于缺少资金、技术时,陈晓辉当机立断,联系上了一家养殖企业。

  “会不会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陈晓辉行动果决,王豪却打起了退堂鼓。“没事儿!我帮着申请资金,企业出鸭苗和技术,还负责销路。只要你能吃苦,管保没问题。”陈晓辉的鼓励,也令王豪有了底气,“那就试试看!”

  靠着5万元扶贫资金,老王养起了6500只鸭。养鸭的过程,却非一帆风顺。头一年,遇上大风,1000多平方米的鸭棚全部倒塌。刚攒下一点钱,就得重修大棚,王豪急得直抹眼泪。陈晓辉听说老王有难,赶紧带着村民支援。六七个人齐上阵,花了3天,将王豪家的鸭棚重新搭了起来。老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很是感激。

  几栏鸭子养下来,第一年就挣了五六万块钱。2017年,王豪成功脱贫。

  在扶贫工作队的带动下,像老王这样的贫困户,如今有的在村里的果蔬大棚干活,种西瓜、栽葡萄,越干越有劲;有的则学起了稻虾共养,既种虾稻米,又养小龙虾,很快脱了贫。

  为帮助大家学本领、提高养殖技术,陈晓辉还邀请了安徽省农科院水产所、园艺所和安徽农业大学的专家送技下乡,围绕稻虾综合种养、果蔬、小麦、水稻等病虫害防治开展现场培训。

  产业对了头,小康有奔头。眼下,向阳村正大力发展村级产业,形成了大田作物与特色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蹚出了一条“生产性服务、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多业并举的路子。2018年,向阳村退出贫困村。2019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更是达到了52.2万元。

  村里有致富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眼瞅着,老王养鸭致了富,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也变成了带头人。下一步,陈晓辉琢磨着继续激励老百姓,做活、做大产业。如今,向阳村已陆续建成1400多亩红高粱、220亩红辣椒和25亩绿化苗木基地。在陈晓辉看来,脱了贫的同时,扶贫工作队也不忘巩固脱贫攻坚和环境整治成果,“产业兴旺,自然村民们钱袋子鼓。”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