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0)

人民日报 2021年01月08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创新研发、跨界合作,稻香村——

老味道 也新潮

本报记者 许 晴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08日   第 12 版)

  2006年,苏州稻香村被商务部认定为首批“中华老字号”。2009年“稻香村苏式月饼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糕点行业的老字号,稻香村如何做好传承和创新?

  传承和升级传统技艺

  稻香村苏州观前街店已经退休的营业员陈钢年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经常有年轻人带着纸条来店里大采购。

  “稻香村买月饼,采芝斋买酥糖”……纸条来自异国他乡的长辈们,心里惦记着儿时的味道,将乡愁寄托在笔尖,让子孙替自己带回故乡的滋味。

  “中式糕点既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又依托于传统文化存在。”稻香村集团总裁周广军说:“苏州稻香村这样的老字号,传承的不仅是古法技艺,更是传统味道。”

  为此,稻香村组织专门人员寻找老物件、查阅旧资料,联系到历任厂长、传承人、老师傅、专家学者,梳理出了稻香村发展的历史脉络,编辑成图书、拍摄成纪录片,留下了珍贵的史料素材。回看历史,稻香村领悟出这样的道理:老字号的发展急不得、赶不得,必须静下心来,靠匠心传承传统工艺。

  1949年出生的徐红生,是稻香村糕点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十几岁时进入稻香村当学徒,一做就是40多年。稻香村糕点制作技艺传承人挑选徒弟时,重“艺”更要重“德”,第六代传承人艾满回忆,师傅观察了自己3年多,才开始真正教他。

  为了让传统技艺进一步升级,徐红生用了近1年的时间,通过近百次试验,让过去只能纯手工制作的“云片糕”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艾满在尊重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技术革新,逐渐降低糕点成分中的糖度、油度,在保持口感的同时保持新鲜,更符合当下追求健康的生活理念。

  在产品创新上下足功夫

  一次偶然的机会,周广军听到一名年轻人评价:“如果‘老字号’糕点太古板,就算味道不错,也不会出现在年轻人的购物车里。”

  如何让年轻人尝鲜传统糕点?稻香村从产品理念、设计、包装等方面入手,和“网红品牌”开展跨界合作、创新糕点原料和口味、拓宽网络销售渠道、利用新媒体平台和粉丝互动。最近一场直播中,稻香村卖出了近29万件月饼,成交额超1500万元。

  稻香村的这些创新理念和举措,逐渐成为行业共识和趋势。如今,各家糕点“老字号”纷纷加大创新研发,在产品创新、营销创新上下足功夫,口味越来越个性、包装越来越有创意、配方越来越健康,得到了更多消费者的认可。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017年,稻香村集团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3年多来,恢复失传糕点产品数十种,实现了一些传统产品的机械化生产研发,在保持口味的基础上改良配方,解决保存、运输等难题,越来越多传承历史文化的糕点得以走出苏州、走向全国甚至世界。

  “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周广军介绍,近年来,稻香村成立集团公司,从管理、工艺、技术研发等方面锐意创新,形成一套“稻香村标准”体系。如今,稻香村在苏州、北京、山东设立三大技术研发中心,联合成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以此提升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如今,稻香村在国内已有700余家门店,在全球30多个国家的超市里,也可以找到来自中国的传统糕点味道。周广军表示,未来,稻香村将继续坚守诚信经营和创新精神,让更多消费者体验稻香村产品及其代表的糕点文化,让中国糕点香飘世界。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