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0)

人民日报 2021年01月07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产业对路 脱贫致富(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征文)

杜福俊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07日   第 07 版)

  我做了20多年村支书,从没这样高兴过——2019年我们天宝村被评为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

  多年前,梓潼县天宝村是个穷村。这里是丘陵地貌,山高路陡,水源稀缺。在干旱时节,浇地的水要么得到很远的地方去挑,要么靠天下点雨,一年到头收成很少。那时候全村170户550多人,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我们村有17户因病致贫的贫困户,脱贫不易。村里没产业,村集体没收入。如果靠发展产业来脱贫,村里一穷二白,难以承担经营风险。那几年,想起这些问题我就头疼。

  2016年,县里的干部来镇里推广扶贫合作社模式:贫困户通过贴息贷款筹资,修建标准化养殖场;大型农业企业出牲畜幼崽、饲料,贫困户代为养殖,半年后根据出栏数量,由企业向贫困户支付代养费。代养费抵掉贫困户的还贷金额和一些成本,剩下的都是利润。这样,贫困户的年均纯收入增加2000余元。三到五年的贷款还清后,年均纯收入将增加8000元。

  我当时一听,就觉得有戏!这种模式下,生产风险、市场风险都由企业承担,贫困户有稳定收入。但细想又有点担心:畜禽养殖会不会对环境有影响?后来县里组织我们去建成运营的标准化生产场地参观,我才算弄明白了。县环保局为村里划定适养区,利用荒山、荒坡,修建全封闭、恒温化、自动化生产场所,自动投喂系统等设施一应俱全。此外,还配建了果园,养殖过程中的排污经过特殊处理后由专门管道送往果园做肥料。

  说干就干。村里用产业扶贫资金和贫困户的贷款一起入了股。2017年第一次分红,村里的贫困户每户都分到了2000多元红利,村集体也增加了不少收入。

  2019年,企业支付的代养费增加了10%,加上全村采摘的大约1000吨柚子,产值达200万元左右,村里摘了贫困帽。

  2019年底,我们村和邻村合并,我从村支书变成了“临时支书”。合并后村里产业发展基础更强了,可以扩大生产规模。乡村振兴,我有信心!

  (作者为四川省梓潼县许州镇天宝村临时党支部书记,本报记者张文整理)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