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一夜金鼓紧,战疫瘴四海牵心。”1日晚,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的原创昆曲《眷江城》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1年新年戏曲晚会,石小梅老师和我参演。用昆曲书写赫赫战疫长卷,让更多人看到抗疫英雄的故事,是戏曲人的责任。展现昆曲的多面性,让观众体会现代昆曲的魅力,是戏曲人的使命。
我是“80后”,14岁就进入江苏省戏曲学校昆曲科,之后进剧团演戏,拜石小梅老师为师,对昆曲的认识日渐深入。在我看来,所谓“南昆风度”,既是典雅、细腻、精致的表演风格,也是老师们的艺术品格与艺术风骨。作为学生,我们在传承技艺和剧目的同时,也在传承一份对昆曲的初心与热爱。这种品格无法量化,它不像教戏,告诉学生手放在哪里、这句腔怎么唱,它是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内化于心。
石老师教戏,总是再三强调“规矩”二字。她曾说,“如果你要创新,必须在‘规矩’里面创新”。石老师上世纪80年代同时拜沈传芷、周传瑛、俞振飞三位昆曲表演大家为师,一直致力于传承和丰富传统昆曲剧目。石老师门下还有我的大师兄钱振荣,如今已是有一定影响力的昆曲名家。当年在戏校读书时,钱师兄也教了我很多戏;我和师弟周鑫是石门的第三代,肩负承上启下的传承责任。在我们后面,还有苏州昆剧院的唐晓成。
在学习和唱戏的过程中,创作者从简单的模仿到对人物产生独特理解,再到可以运用传统程式的积累去创作作品、塑造人物,本身也是一种传承。
新编戏创作是对传承下来的程式手段进行解构和再重组的过程,要提炼昆曲宝库中的精华,找到适当的切入点,并赋予其新意。戏曲的程式化表达是高度凝练的,相近的情绪有一套相对应的表演程式。新剧目中的片段细节可以借鉴传统剧目。比如,新编昆曲剧目《浮生六记》第一出《盼煞》表现沈复对亡妻芸娘的追忆,我们选用了“集贤宾”曲牌。“集贤宾”通常用于呈现悲伤哀婉的情绪,昆曲《牡丹亭·离魂》中,也用了这支曲牌。《盼煞》的情绪和情感与《离魂》相通,曲牌可以相互借鉴。以此推之,行腔、表演等也有不少可相互借鉴之处。剧本不同,具体人物和故事结构不同,在借鉴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就有了不失古意又新颖的表达。当然,光有“壳”还不行,戏曲人物的塑造需要演员在表演中画龙点睛。演员需要在角色中灌注思考,人物才能鲜活。
我们这一代演员是幸福的,拥有一批多才多艺、审美趣味很高的年轻观众。我自己就有两个微信“粉丝群”。我会到群里跟戏迷们聊聊天,与大家的关系更像是老朋友。一位热心的插画师设计了俏皮又有古典韵味的“昆曲小明”系列表情包,很有意思。昆曲传播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将每一颗热爱昆曲的心汇聚起来,将丰富昆曲的“表情”。
昆曲的“年轻化”“偶像化”不是一件坏事,它折射出大众对美的追求,但其前提和基础是演员要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具有足够深厚的戏曲艺术积累。昆曲是时光的艺术,也是奋斗出来的艺术。“偶像”最终要通过不断的艺术积累和实践成长为实力派,才能经得住时光的淘洗和检验,将昆曲的美好代代相传。
(作者为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副院长)
(刘雅、刘浩洋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