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综合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0)

人民日报 2021年01月06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科学探索必须有一股钻研到底的精神”

——追记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振东

本报记者 白剑峰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06日   第 15 版)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连续作战200多天,积劳成疾,不幸离世。

  他叫赵振东(见图,中国医科院供图),生前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技术组组长、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被誉为“新冠疫苗守护者”。

  2020年9月16日晚上8时,赵振东从长沙参加完学术会议返京,摔倒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出口处……此前一天,他还在武汉参加新冠灭活疫苗生产车间生物安全联合检查。9月17日凌晨,他悄然离世,年仅53岁。

  “再难我也要上”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赵振东立刻投入疫苗、抗体等疫情防控急需的应用基础研究中。他牵头主持北京市科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治等应急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完成抗新冠病毒药物筛选工作;构建了新冠病毒复制子评价平台体系,为推进我国疫苗研发和紧急使用做了大量基础工作。

  2020年2月1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忠伟找到赵振东,说需要一位懂疫苗研发的科学家担任疫苗研发专班技术组组长,但不能直接参与疫苗攻关,只能帮5条技术路线的12个研发单位出主意、想办法,把自己的想法无偿分享给大家,解决研发中出现的各种难题。

  “再难我也要上!”两天后,赵振东放下手头工作,担任专班技术组组长。他说:“现在就是打仗,要和时间赛跑。”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他从未歇过一天,白天黑夜连轴转,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疫苗研发专班成立之初,赵振东与相关工作人员密集调研,两天时间就走访了北京科兴、中科院微生物所、中国生物等在京新冠疫苗研发单位,提出多项重要建议,解决了研发中的困难。他还总结新冠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抗体等研究进展,深入分析国内外不同疫苗研发技术路线的优劣势,积极为我国新冠疫苗科研攻关建言献策。

  在争分夺秒当好疫苗研发助手的同时,赵振东全身心投入《疫苗生产车间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编制工作;同时,他还完成了国药北京公司、武汉公司以及科兴公司的生物安全联合评估。其中,对接种瓶进行螺旋式改良、对反应罐连接器进行标识等建议已被企业采纳,帮助企业明晰操作技术规范,为新冠疫苗的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也是一种新的疫苗研发思路和工艺”

  “他是为科研而生的,热爱科研到了痴迷的地步。他一直活在他的世界里,这个世界就是感染免疫学研究。”赵振东的妻子王斌说。

  王斌是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监察专员。她说,很多人觉得科研枯燥无聊,但赵振东坐在沙发上看文献、改论文,三四个小时一动都不动。家里到处都堆着文献,沙发、床头甚至卫生间里到处都是。解决科研难题的快乐和取得实验进展的欣喜,总是吸引着他不断探索……

  “我们家离赵振东的单位很远,一天来回4个小时,他却很少喊累。他抓紧在地铁上的时间看文献。”王斌说,这个习惯让他掌握了国际上大量前沿科技和最新成果。

  赵振东是实验室里的“打更人”。为了加快实验进展,他总是第一个到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他的一名学生说:“我们实验取得的成果很有前瞻性,但是赵老师的要求更高,总想做得更多。”赵振东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是构建新冠病毒复制子体系,为抗病毒药物的筛选和评价提供了安全有效的工具。这意味着,以前必须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做的实验,现在能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开展,为针对新冠病毒的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体系和技术支撑。

  在5条技术路线之外,赵振东还带领课题组开展了以新城疫病毒为载体的新冠疫苗及呼吸道病毒多价疫苗的研究。这种病毒载体疫苗可以通过滴鼻免疫后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让人体获得免疫保护作用。

  在动物实验阶段时,赵振东下班回家后总跟团队打电话讨论问题。妻子劝他:“国家有那么多疫苗研发的顶尖团队,你就别撞南墙了,即便做出来,转化及应用的难题怎么破解?”赵振东回应:“这也是一种新的疫苗研发思路和工艺,这些基础工作会对未来应对新发生的传染病有帮助。”

  “如果做科研的态度有问题,我绝不容忍”

  赵振东淡泊名利,唯实求真,始终坚守科研一线。他在感染免疫领域独树一帜,研究成果连续发表在高水平专业杂志上。他曾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并多次在国际肝病和细胞自噬等国际会议上做报告。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蓓回忆:赵振东十几年如一日,永不停歇地阅读文献,永不疲倦地追求新知。王蓓说,赵振东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科研上,乐在其中,不知疲倦。

  “我们有一个实验室微信群,赵老师经常把他看到的文献分享给大家,让大家学习。在这个微信群里,我们也知道了赵老师的工作节奏:有时候会在深夜收到文献,有时候会在凌晨四五点收到文献……”王蓓回忆。

  首都医科大学副教授王继说,赵振东一直强调科学研究要认真严谨。他对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学术能力要求极高,每一个结论至少重复5到10次实验才确认。

  赵振东生前曾对学生们说:“我不会因为实验失败批评你们,因为科研就是探索的过程。但是,如果做科研的态度有问题,我绝不容忍。科学探索必须有一股钻研到底的精神,做一件事就要做到最好。我不在乎最后发一篇什么样的文章,我要的是你们在科学研究上坚持到底的精神。”

  2020年11月30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举行赵振东先进事迹报告会。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说,赵振东是一名不计个人名利、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心无旁骛、具有学者风骨的科学家。从抗击非典、H1N1流感、埃博拉疫情,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他都冲在一线,值得广大科研工作者学习。

  赵振东走了,他留下的不仅是科学研究成果,还有令人景仰的科学家精神……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