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女山上,银装素裹;芙蓉江畔,轻舟点点;天生三桥,风景如画。漫步武隆,入眼所见,一片生机盎然。
曾经“山高坡陡石头多”,如今“山坡变成金银窝”。仙女山街道荆竹村建设的水泥路直通农家,果农笑靥如花;后坪乡产业如珠串联,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荒山变青山,山区变景区。近年来,重庆市武隆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确立“以绿色生态为基础、全域旅游为路径、旅游富民为目的”的发展思路,着力将生态资源转化为脱贫攻坚发展优势,走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互促共赢的脱贫攻坚新路子。
2020年1—11月,武隆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游客1078.02万人次,同比增长12.57%;综合收入21.97亿元,同比增长14.16%。截至目前,武隆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改善人居环境 增强绿色福祉
走进白马镇豹岩村,茶树整齐林立,栋栋小楼错落有致、镶嵌山间,一幅美丽乡村画卷跃然眼前;在羊角街道艳山红村,院坝干净整洁,房前屋后花木扶疏。
越来越多的小山村变成了美丽乡村,这些改变源于武隆区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上的努力。
近年来,武隆区扎实推进农村道路、乡村绿化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构建互联互通、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精雕细琢乡容乡貌乡风,评选“洁美宜居示范户”。
交通更便捷。累计建成4390公里的道路四通八达,乡村旅游点和贫困村覆盖率达100%。
村子更美了。结合武隆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美化农院、改厨改厕、种植花草、安装垃圾箱、路灯等,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
武隆区将全境作为一个“大景区”“大公园”进行打造,把“绿”作为底色,筑牢绿色屏障,严守环境底线、生态红线,切实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
水越来越清亮。芙蓉江基本稳定在Ⅱ类水质标准,乌江、大溪河稳定达到Ⅲ类水质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及重要河湖水质达标率100%。
生态越来越好。芙蓉洞、芙蓉江、乌江、仙女山、白马山、天生三桥、龙水峡地缝等一系列景点像一颗颗璀璨明珠,镶嵌在武隆这片土地上,形成武隆“一洞两江两山”的旅游开发格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的武隆区插上了绿色发展的翅膀,驶向绿色发展的快车道。
优化产业布局 做好绿色经济
村子美了,人气旺了,旅游红火起来。
近年来,武隆区按照“全民兴旅、旅游富民”的发展思路,变生态资源为百姓兜里的“生态银行”。旅游的触角伸进了武隆区的五大贫困片区,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开进了武隆区75个贫困山村,后坪天池苗寨、青杠古渡驿站、大田湿地人家等1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点相继建起来。
乡村旅游兴旺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老百姓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在距城区十余公里的堰塘村,村民开始办农家乐、开民宿、打造滑翔伞项目;在仙女山街道石梁子社区,村民从事康养旅游相关产业;羊角街道关滩村在仙女山旅游环线建成后,发展农家乐21户,全村年综合收入达4500万元以上,90%的农户年均收入达8万元以上。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借助全域旅游,武隆区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在文复乡西山村,集中成片发展莲藕产业和培植观赏性荷花,打造“十里荷塘”,实现乡村旅游与特色产业融合。在鸭江镇青峰村,持续打造“涂鸦村”品牌,助推乡村旅游发展和蚕桑产业发展,带动全村725户农户稳定增收和8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2020年,实现村集体经济组织稳定增收20余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1500元。
近年来,通过不断发展,武隆区实现了全区每个贫困村都有2—3个骨干产业、每户有1—2个增收产业,带动全区80%以上农户实现人均增收近900元。
夯实基层组织 党建引领脱贫
后坪乡白石村立足村情实际,夯实基层组织,让党建引领脱贫,让村民既“富了口袋”,也“活了脑袋”。
武隆区坚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支部建在产业上,把党员聚在产业上,选优配强带头人,激活集体经济发展动力源泉。
先后选派75名优秀机关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吃住在村、工作在村,扎实开展驻村帮扶,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黄莺乡黄莺村党支部带领群众搞水产养殖,带动74户320人顺利脱贫;赵家乡香房村党支部先后引进蜜蜂、板栗、黄连等种养殖产业,投资20余万元组建电商平台,帮助村民打开销路。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近年来,武隆区坚持以人才振兴助推脱贫攻坚,引导专业技术人才进入贫困村,手把手、户对户把脱贫致富的政策、技术、方法传递给村民,为脱贫攻坚贡献技术人才力量。
武隆区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创新开展“十讲十让”基层微宣讲活动,扎实推进公序良俗工程建设,深化“最美扶贫人”评选表彰,树立一批扶贫干部、致富带头人、脱贫户典型,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最大程度凝聚脱贫攻坚合力。
如今,放眼武隆这片沃土,村子更美了,产业兴旺了,村民钱袋子更鼓了。绿色发展让武隆人吃上“旅游饭”,搭上脱贫致富的快车,甩掉了“贫困帽”。
数据来源:中共武隆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