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假日生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0)

人民日报 2021年01月03日 星期日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

“钢铁粮仓”的转型之路(工业旅游)

本报记者 范昊天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03日   第 06 版)

  图⑥

  图⑦

  湖北黄石,一座因矿而兴的城市。3000余年的青铜冶炼史,1700多年的铁矿采掘冶炼史,近代以来建立的大冶铁矿更是被誉为共和国的“钢铁粮仓”。而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的原址,便是大冶铁矿所在地。如今,这里已是一个草木葱茏、游人如织的国家4A级景区,成了黄石工业历史的一个缩影和见证。

  在原址上造景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走进公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数“亚洲第一天坑”(图⑥,资料图片)——坑口面积108万平方米、最大垂直落差444米的巨型矿坑。实际上,这是一座人工形成的矿坑。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曾经是三座连绵起伏的铁矿山,被称为华中地区的“钢铁粮仓”。经过40多年的大规模机械化开采,高山被挖成了深坑。

  如今,矿坑成了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内标志性的景点。“我们以矿坑+旅游为发展路径,将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打造成集钢铁文化体验、工业观光体验、科普研学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中国钢铁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管理处主任阎红勇介绍,依托矿坑的核心景观和险峻地势,景区正在着力打造“高空转椅”“悬崖秋千”等体验项目,使游客能够在高空俯瞰天坑全景;同时依托矿车隧道资源,打造“时光隧道”项目,通过引入先进的全景天幕技术,融入矿山天坑、万里星空、矿车历险等元素,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地底采矿的全过程。

  在开发中保护

  对巨型矿坑的处理,一度意见分歧。曾有专家提出,将该矿坑建成生活垃圾填埋场。提议一出,许多人立即表示反对:“珍贵的工业遗产不能丢进垃圾堆!”彼时,虽然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已转井下开采,但周边仍有不少还在生产的工厂和车间。“与其费力修补这道巨大的地表‘伤疤’,不如让它作为一段提醒人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记忆保留下来。”矿山人利用废弃的矿坑、工业遗址和周边的生产车间,先后建成了“亚洲第一天坑”、大冶铁矿博物馆等工业旅游点。

  为了加强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大冶铁矿的地质技术人员不定期对公园内露天采坑、硬岩复垦基地等遗址进行检查和监测,有效保护高陡边坡的稳定性。同时,大冶铁矿每年投入600多万元用于天坑排水,保护天坑的原址原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道路实现了硬化、彩化、绿化。

  在石头上种树

  大冶铁矿人有一个坚持了40多年的“创举”——石头上种树。“我们把山上开采出的铁矿石源源不断地送进武钢高炉,又把采矿产生的岩石运到周围洼地。”70岁的大冶铁矿退休职工巫东明说,大冶铁矿从1958年重建开采以来,剥离产生的废石堆积成山,达3.7亿吨,绵延十几公里。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黄石每年组织干部职工数万人到废石山种植刺槐,每年投入资金达数千万元。经过几十年努力,在废石场上种出了面积达366万平方米的刺槐,复垦率达91%,一跃成为亚洲最大的硬岩复垦林(图⑦,资料图片)。

  如今的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已被列入“全国工业遗产旅游基地”,每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阎红勇说,今后矿山公园还将不断加大生态治理投入和生态景观改造力度,让昔日的矿山变成美丽花园、采场变成生态工业旅游景观、采场设备变成游客体验观光的景点。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