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这场脱贫攻坚战,力度之大、覆盖之广、影响之深、成效之巨,前所未有。它使我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为人类减贫事业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与中国方案。对于这场火热的实践,作家们不仅是在场的见证者,更是忠实的记录者、深情的书写者。他们用自己的笔,参与到这场必将镌刻于人类历史的伟业之中;用自己的文字,把一个个陌生但亲切的面孔,生动展现在读者面前。
人民日报社与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决胜2020”征文栏目,自去年5月推出,八个月里刊发了六十多篇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是坐在书斋里写出来的,而是作家们用双脚跑出来的。他们下到田间地头,走进群众中间,与生活零距离,与现实相激荡,写出了《腾飞的十八洞村》《杨家沟巨变》《深情写在大地上》《一位山区女孩的读书故事》等一大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佳作。品读这些饱含深情的文字,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忘我奉献的奋斗身影,是一段段夜以继日的拼搏故事,是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是中国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累累硕果。
梦想在大地上生长
脱贫攻坚的巨大成就,让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变成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翻过山岭,梦想花开》讲述的就是一个追逐梦想的故事。扶贫干部李朝阳来到皖南石台县七都镇河口村扶贫,带着乡亲们发展菌菇产业,建起扶贫夜校。几年下来,河口村旧貌换新颜。李朝阳扶贫期满,但乡亲们舍不得这位书记,他们联名写信请求李朝阳留下来,带领大家继续干。《播撒希望的种子》讲述的则是教育与梦想的故事。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初中女子班是专为布拖农村贫困家庭女孩开设的班级。为了把这个班级办好,生活老师余阿英、班主任黄天燕等人默默付出。她们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改变几个贫困家庭孩子的命运,而是要改变贫困地区几代人的命运,要通过教育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让希望的种子与发展的梦想在贫困山区发芽生长。无独有偶,《一位山区女孩的读书故事》讲述的也是太行山里一位普通女孩的读书故事。以文化涵养自信,以教育消除贫困,这篇报告文学讲述了脱贫致富的另一种可能。
为山村巨变留影
作家李迪的报告文学《腾飞的十八洞村》是“决胜2020”栏目的开篇之作。李迪走进湘西十八洞村,深扎基层,深入采访,提炼出几个典型的脱贫故事。龙先兰本是个天天酗酒、破罐破摔的人,因为扶贫工作队队长龙秀林的帮扶,他先是戒了酒,后是成了亲,与妻子吴满金同心协力,办起养蜂场,酿起金兰蜜,日子一天比一天甜。他们酿的蜜为什么叫金兰蜜呢?原来,是从他的名字里取了个“兰”,从妻子名字里取了个“金”,合起来就成了“金兰蜜”,寓意着夫妻同心奔小康、美好生活甜如蜜。还有回乡创业的隆吉龙,为了说服乡亲们种黄桃,他买来黄桃请大家免费品尝,又率先流转土地示范种植。三年之后,隆吉龙的黄桃大获丰收,黄桃产业也从此在十八洞村扎了根。通过讲述普通人的创业故事,李迪成功地描绘出十八洞村的腾飞气象。《杨家沟巨变》写的是在陕西榆林寺沟村,驻村第一书记朱兆飞带领村民一手发展红色旅游,一手推动绿色经营,终于让杨家沟成功脱了贫,合作社总资产翻了六倍多,村容村貌变得干净整洁,乡亲们的心气也发生了大变化,杨家沟实现了新时代的山乡巨变。此外,《大山中闪亮的星》《一坛美酒出深山》《连樟村蝶变》等作品,描绘的都是广袤山村的巨大变化。
幸福随甘泉流淌
引水、修路,是扶贫题材作品中比较常见的内容,反映了乡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曲长城村的幸福泉》讲述的就是一个凿井引水的故事:河北省阳原县曲长城村是全省有名的深度贫困村,制约这个村子发展的瓶颈就是饮水问题。饮水问题不解决,村民幸福感就低,村子要发展就难。驻村第一书记严春晓的扶贫工作,紧紧围绕着一个“水”字做文章。他请来地质专家与施工队,顶着流言蜚语,冒着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硬是在世代缺水的曲长城村半山腰上凿出了甘甜的泉水。乡亲们都说,严书记凿出来的是“幸福泉”,这泉水能喝出“幸福的味道”。《马龙村有个“管水书记”》《哗哗的流水声》等作品记录的也都是扶贫干部与村干部为百姓解决用水难题的故事,却有着不同的观察角度与叙事重心。同样,以修路为主要内容的扶贫作品也不少见。比如《高高的元古堆》讲述甘肃渭源世代穷困的元古堆村,为了修通连村路、引来洮河水,全村齐上阵的故事。村子的建设工地上,父女、夫妻、祖孙同时出场的比比皆是,元古堆上的一位老人由此感叹:“我活了八十多岁,从没见过这样火热的建设场面!”
唱响奋斗者之歌
如果说《深情写在大地上》写的是扶贫院士如何帮助农民科学种植的奋斗故事,《猕猴桃挂果了》写的是返乡大学生如何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奋斗故事,那么《万安,三个奋斗脱贫的暖心故事》则直接聚焦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自力更生,加上政策支持,成功脱贫的故事。以扶贫干部为直接叙述对象的作品,也有不同的侧重。《大峡谷的“背篓医生”》聚焦医疗扶贫,讲的是扶贫医生管延萍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帮助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百姓减少病痛的感人事迹。《奔忙在瓦窑坡村的晨光里……》讲述扶贫干部张大治如何处理村里的日常琐事,在平凡中彰显精神的不凡。张大治把村里老人们要办的事情全都揽了下来,每天一大早都要列一张清单,然后逐项办理,逐条清零。他跟乡亲们的感情,就是这样一天天跑出来、忙出来的。
发挥春风化雨作用
《霞浦的美丽事业》是作家许晨采写的福建宁德霞浦县的脱贫攻坚故事。这个故事的特殊之处在于,当地是靠打好生态环境这张牌进而走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霞浦的人们因地制宜,紧紧围绕生态环境做文章,将霞浦建设得更加美丽宜人,当地的旅游业、摄影业、文化产业等,随之蓬勃兴起,霞浦百姓都获得了生态红利。《小山村的艺术活力》讲述了乡村致富的另一种方式:浙江的葛家村本来是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但自从艺术教授丛志强来了之后,这个村子就发生了深刻变化,因为丛教授用艺术为这个小山村赋能,让艺术的细胞在这个村庄里悄然生长。于是我们看到,葛家村的每一个细节,都开始有了艺术的气息。葛家村的村民们变成了艺术的创作者与传播者,不仅拥有殷实的物质生活,而且过着丰饶的精神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此外,还有作家纪红建的《花茂的星空》等文章,让我们看到的,也是文化与艺术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的春风化雨的作用。
类似文章还有不少,它们之所以能给我们留下印象,是因为它们书写了火热的生活,记录了奋斗的时代,而奋斗,就是最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