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综合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0)

人民日报 2020年09月2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湖北荆门沙洋县推进“按户连片耕种”

规模效应促增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本报记者 吴 君 《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28日   第 09 版)

  “连片耕种就是好,泾渭分明没计较。田好管来水好调,机械作业效率高……”在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这是许多农民的心里话。种了一辈子地的肖家新,对此感受很深。肖家新是毛李镇三坪村一组的村民,以前家里承包的9亩6分地被分成了26块,“地块太分散,水利设施跟不上,收成上不去。”

  三坪村拥有耕地2070亩,人均两亩多。上世纪80年代,按照距离远近、土质肥瘦、水源优劣等因素平均分配土地,每户至少分到4块地,最多的一户有30块地。在沙洋县,三坪村的情况并非个案。全县耕地块数达107.7万块,户均8.7块,每块地约0.88亩。

  为破解耕地细碎问题,在农民自愿前提下,三坪村从1997年开始启动土地“按户连片耕种”工作,历经5年,形成按户归并集中耕种的方案。

  “村里以小组为单位,将土地集中起来划成4至6个大片区,每个片区分为6至8个小片区,并保证有1口塘堰,每户不超过两块地。”三坪村党支部原书记杜龙兵介绍,分田以抓阄方式进行,户主签字确认,登记上册,报农村经管部门备案。

  此后,三坪村的农业生产面貌为之一变。村民自行投资150万元打井。每家每户派人义务出工,共修成59条机耕道,总长两万多米。

  三坪村的做法,在沙洋县得到推广。2015年沙洋县整体推进“按户连片耕种”,截至2018年底,沙洋县“按户连片耕种”面积达到129.98万亩,连片耕种率达92%。

  在曾集镇万里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型播种机、喷药无人机、自动筛米机等农业装备一应俱全。“我现在流转承包了2000多亩地,去年有60万元纯收入。”合作社负责人付晓军说。

  付晓军是曾集镇万里村人,2011年返乡创业,到2015年承包的土地面积达到500亩。“因为不是连片耕地,播种、收割等大型设备无法进入,小型装备又耗时耗力,就没有精力再扩大种植面积。”如今曾集镇的土地流转费从每亩100元升至700元。尽管如此,付晓军却愿意扩大规模,“连片耕种之后,成本至少降了三成,还不需要增加劳动力。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合作社,目前已有177户社员。”

  如今,沙洋县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率已达88.5%,176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起来。

  桥河村是拾回桥镇最早发展蔬菜产业的村。2005年,原桥河村和原双阳村合并为现在的桥河村,但原本分散的土地并没有集中。村民各干各的,蔬菜生产规模上不去。推行“按户连片耕种”后,地集中了,桥河村的蔬菜种植规模很快增加近3000亩。

  2007年,拾回桥镇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成立沙洋桥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鼓励引导农民做大做强蔬菜产业。

  在桥河村的带动下,拾回桥镇已有3家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拥有冷链物流、食品加工等企业,初步形成供应、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蔬菜产业链。

  “现在全县有128个农业品牌,形成了‘南渔北果中间菜’的农业产品格局。”沙洋县委书记刘克雄介绍,沙洋还将大力发展优质稻、高油酸油菜、再生稻等产业,形成规模效应,打造特色品牌。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