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视界

人民论坛 2024年07月0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进一步提升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

韩艺飞 《 人民论坛 》( 2024年07月08日   第 07 版)

    【摘要】随着全球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模式。目前,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建设处于发展时期,对于协同创新的各主体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构建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应对可能面临的挑战成为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关键环节。协同创新活动的开展本身就是在一个动态变化的环境中进行的,各主体之间更需加强合作,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创新合作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协同创新效率,提升自身发展水平。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创新 风险分析 全球经验 启示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和科学的快速进步,我国正从“中国制造”逐步迈向“中国创造”。在当今时代,科技创造力的重要性已远大于科技制造力,科技企业想要单纯地依靠封闭式的自我产出和技术研究来提高自身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已经远不能满足当前世界的发展速度和格局变迁,只有依靠外部的科技引入和人才输入才能确保企业持续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实力。随着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体系的逐步建立,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逐渐摆脱自身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而转向一个联合的发展体系当中,然而在这个联合发展体中,随着合作关系的深入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逐渐提高,三方作为合作主体面对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如何应对挑战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平稳构建和有效发展的关键。

    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目前,高校、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形成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还停留在高校为企业培养人才、企业使用人才的阶段。近些年来,各地政府积极鼓励高校和企业之间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两方加强合作。然而,在实际落实过程中,一些地方高校和地方企业联系不紧密,双方难以取得积极交流,并且企业的主要目标是商业盈利,与高校之间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需要企业投入一定资金,这些投入在短时间内很难取得有效回报,这就使得一些地区愿意与高校开展合作的企业数量减少,且投入资金比率较低,导致部分地区高校与企业构建协同创新生态的参与率随之降低。

    此外,一些地方高校对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的建立持保守意见,认为高校创新的主要目标应当放在高校本身实验室的建立、完善和学生培养中,从而忽视了与大多数企业的对接合作。同时,部分高校实验室面临着设施老化、器材短缺等问题,学生很难有机会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当中,这就导致学生的专业能力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并且缺乏来自企业的投资经费,高校学生更加缺少与新兴技术接触的机会,产学研协同创新更无从谈起。

    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构建面临的挑战

    科研技术产出面临的挑战。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中,能凝聚三方主体开展合作的核心便是设定协同创新目标,这种目标大多表现为科研技术的开发和产出。首先,科研技术作为知识和科技的具象产物,因为其构成的复杂程度不一,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最终产出的技术是需要投入到市场当中,用以替代或弥补原有市场中存在缺陷的产品,而在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协同创新生态所产出的技术能否起到上述作用。其次,科学技术具有实时性,协同创新生态在合作研发的过程中就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实时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开展合作时需要制定动态目标,这就造成了科研技术产出存在不稳定性。最后,高校和科研院所本身对科研开发有着独特的专业性,科研技术本身也存在复杂性,会导致企业对于科研技术的开发存在认知局限,为协同创新生态带来挑战。

    协同创新合作过程面临的挑战。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开展合作的同时,作为主体也保留了自身的个体性,由于三方主体在协同创新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对于科研技术的掌握程度也不同,这就会导致三方主体在开展合作的过程中出现信息不对等的情况。而协同创新生态的关键在于协同性,这就对三方主体在合作中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交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企业对科研技术的掌握程度相对较低,但投入了更多的资金帮助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项目研发,从而认为在协同创新中占据了最为重要的地位,对项目研发成果理应拥有更多的支配权,这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产生一定的分歧。所以,在协同创新过程中,三方主体应当明确自身定位,在制定项目研发目标的同时,对研发成果进行严格的使用规划,并对协同创新过程中各个主体的责任进行落实,这样才能避免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因利益分配不均而产生冲突,导致协同创新生态主体之间产生间隙,使协作不能继续有效开展下去。

    协同创新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的持续发展建立在协同发展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外部环境为协同创新提供了发展契机和政策服务,内部环境则为协同创新提供了稳定基础和发展动力。然而,协同创新生态环境并非一成不变。外部环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呈现出动态性,国家及地方政策的动态调整、经济市场的不断变化、法律法规的革新修订等,会对协同创新带来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在内部环境中,三方主体之间也存在个体差异性,在开展合作的同时自身也会受到来自内部的约束,企业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对协同创新的资金投入,高校会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程度决定与企业开展合作的深度,科研院所也会根据技术发展的现状以及合作进度调整投入资源的力度,且三方主体在追求共同利益的同时也会谋求自身利益,这难免会对协同创新的内部环境带来一定的挑战。

    全球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践及经验

    第一,健全动力机制。欧洲经济体在全球多数的创新指标上都占据前列,英国作为欧洲经济体中的代表,自中世纪开始就将创新放在了国家发展的重要地位上,最为突出的便是其产学研协作。英国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的发展中建立了有效的动力机制,对高校的学科进行领域划分,从而为教师提供可观的补助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这就刺激了高校教师创新的主动性,主动投身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建设当中。

    持续有效发展的关键是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尤其是在协同创新的三方主体内部之间。主体在开展协同创新的过程中,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性政策,在内部环境中形成良好的激励体系。对于高校及科研院所在合作过程中有推动性作用的个人及团队,可以纳入系统绩效考核中,并进行一定的奖励。企业可以建立合理的聘用和晋升机制,从而激发协同创新个体的创造性,为有创新性成果的个体提供更好的平台和资源,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投入。同时,在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中建立有效的保障制度,保障系统中个体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基本利益,提高其创新动力,在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中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

    第二,完善法律法规。美国拥有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法律体系,无论是在知识产权还是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规定为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颁布《小企业技术创新进步法》《小企业创新发展法》等规章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增强了企业的创新意识。日本出台的《大学技术转让促进法》旨在从政府的角度积极支持产学研创新机制的形成,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过程中的成果转化,并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从各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来看,健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法律政策体系和规章制度是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的重要保障。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在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同时,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形成内部保障的同时给予来自外部的保障,并对协同创新主体的行为加以约束。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中,存在的挑战之一就是成果的转化及利益分配,在创新生态内部难以调节的时候,就需要政府进行干预,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对市场进行调控,保证科研成果的顺利转化。同时,对于利益分配问题,政府作为协调者对协同创新各主体的责任进行评估,对内部投入的资源进行管控,防止因利益分配不均而导致协同创新活动出现停滞及资源上的浪费,避免在合作中产生矛盾与纠纷,利用制定的法律法规进行严格的界定及约束,明确协同创新主体的责任。

    第三,创新“2+1”合作机制。美国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硅谷模式”,即以大学或者科研机构为中心,将企业生产和科研开发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商品的速度;日本以筑波大学为主,建立了“筑波模式”,建立筑波科学城来开展产学研协作;英国也以高校为基础,建立了“沃里克大学”模式,鼓励高校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进行科学研究,并同企业开展合作,将学术成果转化成产品。在当前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中,基本的合作机制是“1+1+1”,即企业提供资金,高校提供人才,科研院所提供技术。建议在基本的合作机制上,结合我国制度优势,创新“2+1”合作机制,即以高校为主体,企业和科研院所形成服务团队。

    高校是当今时代培养科技人才的主要阵地,在“2+1”合作机制中,高校不仅要提供人才,更要将教师纳入协同创新生态中,教师团队的引进,可以加强企业和高校的联系,更加明确企业的需求,将信息在企业和学生之间进行有效传递,并且降低企业的培养资金投入。对科研院所而言,教师团队可以对基本的技术问题进行指导和开发,并对科研院所提供的技术进行初步的筛选和改进,提高协同创新效率。在“2+1”合作机制中,企业要提高投入到高校人才培养当中的资金比率,科研院所要为高校提供更高的技术咨询平台,帮助高校提供的人才更便捷更准确地理解技术开发核心。同时,高校作为主体,可以更多地回馈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企业提供管理和决策的建议,为企业及科研院所未来的发展提供储备人才。

    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已经成为提高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建设还处于发展时期,对于协同创新的各主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开展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对于可能面临的挑战,各主体要充分发扬协作精神,认清发展现状,制定发展目标,在协调好内部环境的基础上,以一个整体的面貌去应对挑战。协同创新活动的开展本身就是在一个动态变化的环境中进行的,各主体之间更应加强合作,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创新合作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协同创新效率,提升自身发展水平。

    (作者为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刘琴:《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过程的风险与防范》,《石油科技论坛》,2017年第6期。

    ②梅华斌:《“双高计划”背景下地方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机械职业教育》,2020年第12期。

    ③杨帆:《中外产学研合作模式对比研究与思考》,《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第35期。

    ④黎友焕:《旧金山湾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启示》,《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